村档案:坐落在桓仁满族自治县高寒地区老秃顶子山下的柞木台子村区域面积6.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86亩,全村2110名村民主要靠农业生产赖以生存。但由于该地区无霜期短,常规农作物生产无优势,制约了百姓依靠土地增收。近年来,该村成立春粮绿色谷物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生产小杂粮走出了一条新的增收路。


  眼下虽然进入冬季,但记者在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柞木台子村春粮绿色谷物专业合作社杂粮生产车间看到,玉米、小米加工机正在轰鸣生产,把一袋袋山里人常见的小杂粮加工成金黄的玉米碴子、玉米面、酸汤面等产品装箱外运。今年67岁的于春喜告诉记者,“俺家种了40亩老品种小杂粮,依靠合作社的力量,一亩地多收入600多元。”


  柞木台子村地处我市高海拔地区,具有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小米等小杂粮的优势。近年来,为了带领村民致富,该村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在互联网上对全国农产品市场探索,发现一些地区生产的老品种小杂粮农产品由于口感好,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并且价格成倍的增长。这一发现,激发了他们调整产业结构的思路。他们认为,柞木台子村虽然地处高寒地区,但这里过去确是最好的小杂粮产区,小粒红、大黄米、传统大豆等几十种小杂粮曾经是该村的主打产品,如果把村民集结起来生产小杂粮闯市场,一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新增收。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基础上,注册资金120万元成立春粮绿色谷物合作社,购进生产小杂粮的先进设备,并注册了苍龙山品牌的小杂粮商标,吸收65户村民集合生产小杂粮土地200亩,开始了小杂粮生产之路。


  为了使柞木台子村的小杂粮品种多样化,他们先后挖掘本地小杂粮老品种13个,为小杂粮生产量化打下了基础。2008年,他们在200亩土地上种植了13个品种的小杂粮,到9月份,该村小杂粮实现大丰收,共收获小杂粮10万斤。合作社收购社员平均每斤小杂粮5元左右,推动村民每亩地增收650元以上。合作社再把收购社员的小杂粮通过加工包装上品牌,每斤小杂粮卖到20多元以上,推动合作社收入80多万元,为小杂粮扩大生产打下了基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该村小杂粮种植500多亩,每年用工2000余人,带动包括11户贫困户在内的200余农户参与杂粮种植增收。


  本报记者 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