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产业链 “穷乡”变“富壤”
——五里甸子镇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粗加工增厚产业附加值
春风如约而至,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备耕正当其时。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子镇,随处可见忙于备耕的村民,他们将大榛子和五味子的旁枝旧叶一齐剪去,为今年的春季农业生产做好准备。
五里甸子镇地处辽吉两省交界处,是桓仁东部最偏远的乡镇。以前,受山多地少、交通闭塞等不利因素制约,村民们的生活一度贫困。为扭转经济贫困局面,镇党委、政府陆续前往多地考察学习,最后依据当地山多地少、日照时间长、积温条件优良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发展“平欧”大榛子、五味子两项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镇大榛子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五味子种植面积达到9100亩,全镇年经济收入高达2.2亿元,年人均收入2.6万元,吸纳3000多名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就业。大榛子和五味子成了村民致富的“黄金果”,昔日的偏僻山村变成富裕乐园。
任何一项产业都需要常干常新。在推动两项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进程中,五里甸子镇成立专业合作社,请来农业技术员,免费开展技术培训,无偿为村民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镇已推广使用机械化脱粒机,可以一次性对榛子进行果壳分离,保证榛果完好。当谈起近几年的大榛子粗加工之路,老黑山村党支部书记陆勤忠十分自豪地说:“冷库建起来后,大榛子能保存住,俺们就组织社员联合购买机器炒大榛子,去除各项加工成本,每斤炒榛子大约要比鲜果多赚两元,整个腊月仅老黑山村就能多创造80多万元经济收益。”炒大榛子填补了桓仁县大榛子粗加工的空白,如今,该项产业已辐射带动集安、宽甸等多个地区增加大榛子种植面积2000多亩。
五味子是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果实药用价值很高,商业潜力巨大。在此项产业发展期间,为更好更快地见到成效,把根扎得够深、把链条拉得够长,五里甸子镇党委、政府带领村民访专家、寻市场、拓技术,终于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从五味子种植到采摘,制定严格的品控标准,以保证鲜果本身的品质;进入风干加工和物流运输环节后,采取统一规范流程,让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尤其在粗加工阶段,各合作社不断更新工艺,极大地提升了五味子的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逐渐被开拓出来。去年,桦树甸村村民陈利家的五味子纯收入超过10万元。“在俺们眼里,五味子就是让日子红火起来的‘钱串子’呀!”陈利激动地说。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