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报记者调研行之一

“变废为宝”给传统产业提供“智慧方案”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本报今起推出“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专栏,选取我市部分行业企业代表,以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的新实践新成效,激励广大企业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为打好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之年攻坚之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日前,记者在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看到,已经切割完的废钢原料,通过大型液压机的“拿捏”,轻轻松松地变成了“钢铁豆腐块”。在成品库,贴在每一个废钢压块上的质检标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除了生产日期、规格、比重、验质员姓名等信息外,用手机扫了一下上面的二维码,卸车、填料、压块、成品,整个加工过程都通过短视频展现在眼前。该公司安全生产负责人刘帅告诉记者,刚才看到的生产过程,已经被监控设备全程记录,通过生产工艺提质升级,公司产品有了“身份证”,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可追溯性让公司有底气保质保量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要求。

具有年加工配送废钢铁能力200万吨的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中国宝武集团欧冶链金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布局东北地区的第一家子公司。作为布局东北的“长子”,不仅背负着打开东北地区废钢铁资源回收再利用全产业链的重任,同时依托央企背景走数智化改造升级的步伐也成为市场需要的必然。

“传统产业通过数智化改造实现转型升级,不仅是‘质’的变化,更是‘智’的提升。”据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雨介绍,目前,该公司正在以1家分公司、10个卫星基地为框架,组织搭建东北地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互联网废钢交易平台,建立以大数据风控和各资源点实时视频监控为主的运营信息化系统,完善数智化、可视化、定制化的技术创新,从而实现由传统钢铁原料供应商向金属资源循环利用服务商身份的转变。“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钢厂定制化要求,在尺寸、型号、材质等生产要素个性化需求上,钢厂正在倒逼废钢铁循环产业走推陈创新之路。”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新质生产力也可以从既有产业里产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废钢铁资源回收再利用是唯一可替代铁矿石的生产加工模式,不仅减轻钢铁厂对铁矿石的依赖,扩大钢铁产业内循环,同时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少用一吨铁矿石可减少1.6吨二氧化碳排放,废钢铁的有效回收还减少了对土地的无效占有,减少城市污染,从而为钢铁深加工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今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方案的出台,为废钢铁再生资源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充足的原料供给,加大技术创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辽宁吉和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依托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逐步实现生产经营智能管控、绿色智慧制造和智慧服务交易。今年前两个月,该公司完成废钢铁加工配送6万吨、销售废钢14万吨,同比增长39%、11%;完成工业产值1.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30%、7%。

本报记者卢山摄影李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