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沙尖子村主街上,可以看到一排排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整齐排列着,一段段旧式城墙完好地保存着,依稀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的古镇辉煌。“这条街被叫作元宝街,水陆码头兴盛的时候,两边的商户有140多家。从2017年开始,我们陆续对它进行复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沙尖子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波激动地说。
一提到沙尖子村,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追忆起往昔繁华盛景。清光绪初年,这里凭借一条连接桓、集、宽三地的水上交通路线和一条连接县城的马车道而成为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堆积如山的货物,一来一往间,成就了繁荣热闹的水陆码头,当地人称它为“小上海”。
1946年10月至1947年6月,时任中共安东省委书记、安东军区政委的刘澜波在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令桓仁全境获得解放。寒来暑往,昔日航运的繁华盛景成为老人们呢喃的陈年旧事,战争的惊心惨烈牢牢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自2010年以来,当地一部分村民依靠大榛子和铁皮柿子等特色农业富起来后,眼界逐渐开阔,创业思路也不断更新,沙尖子镇党委、政府“趁热打铁”,从2017年开始实行水陆码头遗迹复原工程,并修建安东省委省政府陈列馆和指挥部旧址,依托绿水青山、历史遗迹和红色文化,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自从去年俺们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后,每逢周末都有上百名游客到这儿观光旅游。”杨晓波笑着说。
沙尖子村一些村民看到本村旅游产业渐入佳境,游客、客商纷至沓来,便陆续返乡开办农家饭店,经营休闲民宿,在振兴家乡进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村民鄂玉文一家原本在城里打工,听说村里发展古镇乡村旅游产业后,便返回家乡,从村集体手中承包沙尖子民俗村接待中心。鲜美的江鲤鱼、大盘的铁锅鸡、冒油的咸鸭蛋……十里香飘的特色山珍引得众多游客争相品尝。亲切的乡音、熟悉的美食、热乎的火炕也令无数游客捕捉到幼时家乡的味道,引发一缕缕浓浓乡愁,给生机盎然的初夏染上了一抹活力。
除了经营民宿外,鄂玉文还担任古镇旅游向导,专门负责向前来旅游住宿的游客讲解水陆码头和红色抗战故事。在安东省委省政府陈列馆里,鄂玉文透过一件件展品向游客详细讲解安东省委省政府在沙尖子地区开展辽东敌后游击战争的历史,让大家在观赏绿水青山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当地红色历史。“以前感觉家乡又偏僻又落后,呆在外面不爱回来,现在觉得还是在家好,守着绿水青山就能赚钱。”鄂玉文笑着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