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端午,人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两个词汇,“粽子”和“龙舟”。“龙舟竞渡”是端午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文化符号。喜庆热烈的龙舟赛,除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也通过同舟共济的“竞渡”形式,体现着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如今,龙舟赛更成为国际性体育赛事,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将至,让我们一起走进“龙舟”江湖,感受浪遏飞舟的速度与激情。
起源说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赛龙舟赛是端午众多民俗活动中的“重头戏”。关于赛龙舟的传说众说纷纭。
纪念屈原。在长江流域的两湖地区,以及广东、贵州等地将龙舟竞渡作为纪念屈原的一种方式。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纪念伍子胥。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感怀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忠心,便将祭伍活动与原有的端午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初的龙舟竞渡。这种说法集中流传于江浙一带,嘉兴至今仍保留着“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之说。
辟除水患、瘟疫的愿景。这一说法主要流传于贵州铜仁、福建石狮及香港大澳等地。古时,江河沿岸多水患,灾害连年。为了驱灾避难,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前后举行祭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
文化说
龙舟竞赛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及祭祀传统,隆隆鼓声已响彻千年。战国时期的手工艺人们,就将这样的景象刻在了作为礼器的铜钺上——龙舟上坐四人,头戴高高的羽冠,双手持桨作奋力划船状,动作整齐划一。1976年出土于宁波鄞州区云龙镇甲村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羽人竞渡纹”斧形铜钺,器物上雕刻有头戴羽冠者的竞渡画面清晰而生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图像。
随着“龙”的形象逐渐为皇权所独享,龙舟遂成为皇家威仪的象征物。唐代是端午“龙舟竞渡”习俗形成的一个关键期,“龙舟”从帝皇出游的专属让渡到民间竞渡狂欢。《旧唐书》中记载了端午时节“江南风俗有竞渡之戏”“方舟并进,以急疾进者为胜”,还描写了其制作的工艺“令以漆涂船底,贵其神速。又为绮罗之服,涂之以油,舟子衣之,入水不濡(沾湿)”。
明代的端午竞渡不仅重视龙舟的祭祀,在娱神的同时更为凸显娱人的社会功用。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嘉靖官作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上,就刻画了一艘气宇轩昂行进中的大龙船。漆盘为椭圆形圈足,口边卷曲呈荷叶状;器表分层髹红、黄、绿三色漆,盘心雕一大龙舟,上有凉亭,二童撑篙,行于莲朵水面。盘内外两面均雕莲花、茨菇、蒲草及鸳鸯,足底黑漆。整件器物装饰内容丰富,主次分明,花纹细密,漆色沉穆,充分展现了明代工艺美术中龙舟竞渡的风貌。清时,龙舟上时兴百戏杂耍称为“斗龙舟”,更为竞渡增添了民众基础性与趣味性。
竞赛说
龙舟是一项多人运动,众多划手要在鼓手的指挥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协同推动舟船前进。竞技型龙舟赛,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在国际上,龙舟运动基本上是一种竞技型的体育项目。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龙舟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一支龙舟队,队员包括舵手、桨手、鼓手以及替补队员,队员也需要会游泳。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
下一篇:端午将至 山城过节氛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