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网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 本溪日报 2024-9-25 09:53| 我要分享
“本溪湖历史悠久,既有著名古刹,又有中外闻名的本溪湖溶洞,飞跨‘太子河’上的大桥犹如一条彩带,将溪湖、平山地区连成一体,故改名‘溪湖’大桥。”
秋风起,树叶黄。踱步桥上,作为一名本溪人,79岁的附近居民李华感慨地说,老一辈人都知道,上世纪80年代,“溪湖”大桥的前身是拓宽前的“太子河”大桥,如今它也真成为连接城区的纽带桥梁,这名字名副其实,说起来还真是有一段历史呢。
一座桥梁的命名只是我们身边诸多地名之一,对一座城市来说,地名既是文化符号,也是历史记忆,每一处地名的变迁都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本溪人民的记忆里,从一个个地名中流淌而出的故事,也同样拼缀起本溪历史变迁的画卷。
为了让更多的新老本溪人了解我市城市地名工作发展背后的点点滴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城市街巷,感受地名为山城发展带来的变化。
地名由来
你知道吗?
本溪之名源于本溪湖。本溪湖原名“盃犀湖”,位于本溪市区北部大堡卧云山崖下,湖底下窄上敞,状如犀牛之角,因之取名“盃犀湖”。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于盃犀湖名称过于文雅,而又难写难认,故取其谐音(本溪当地口音,“本”“盃”均读为“北”音)改称本溪湖。
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一个地名的由来让本溪这个名字带有了其独特的历史和传说。同样,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地名还有很多,诸如平顶山、太子河、溪湖区等,作为生活在城市的老人,今年94岁的赵彬老人在谈到本溪地名由来时,如数家珍。
那么,什么是地名?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刘振武告诉记者,地名是指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是人们为了识别和相互交往,而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用名称。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实体的标识符号,更是人们情感、记忆和认同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从地名专名的角度,有以地理方位命名,像北地街道就是位于明山区北部;以境内自然地理和建筑命名,高台子街道因古时山上寺庙前修建的台阶得名、牛心台街道因区域内的牛心山得名、明山街道因区域内的小明山得名;以神话传说命名,卧龙街道就有龙太子在此勇斗恶龙的传说,以此命名表达了人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祥瑞、希冀的美好和向往,如东兴街道得名于人们希望古老的东方古国复兴;新明街道得名于人们希望明山区成为一个崭新的、更好的明山区等。作为和本溪市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有的被一直使用、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又以特定的方式被赋予了其他的名字……
地名工作
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
横跨数百年水系“太子河”之上的溪湖大桥,本溪的城中山平顶山,百年碱厂镇……到底哪里才是最能代表本溪这座城市?在刘振武看来,一个城市的地名工作更应该是一个有系统的体系建设。
在查阅我市相关档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作为全省地名普查工作中起步较早、行动较快的单位,我市地名领导小组于1980年成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地名普查中,我市收集、整理和编写了大量地名历史资料,摸清了全市各类地名的底数,共普查到现行地名4881条。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直接关联到城市的辨识度。一批重要地名的来历也在我市开展地名工作的同时被进一步查清,例如,“桓仁”最早称为“怀仁”,“怀仁”一名据《清统一志》中记载:“因阿巴齐与晋王李克用会于东城,有“怀想仁人”之语,故取其中“怀仁”二字为名。此名沿用了37年,后查“怀仁”与山西北部大同地区的“怀仁”重名,由于山西“怀仁”系元朝初期建治,奉天“怀仁”定名在后,应改。又因奉天“怀仁”为唐王朝所设渤海国(今辽宁)的桓州疆城,故取其“桓”留其“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很多街巷路的命名被沿用至今,比如永丰、东明、崔东、北光等。“地名记录着城市发展进程,与实体空间一起构成每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地名是‘写在山城上的历史’,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刘振武说,在本溪有句老话:“先有碱厂镇后有本溪湖”,作为我市地名产生年代比较早的本溪满族自治县,有文字可考的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衍水(今太子河)等地名。由于境内多山多水,所以不少地名是以山、岭、峪、岗、背等命名,和尚帽子山、草帽顶子山等因此得名。刘振武告诉记者,清初移民到本溪满族自治县后,还逐渐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村落,有的世代繁衍形成旺门大户,便以姓氏命名村名。如张家堡、谭家堡等。地名,记录着一座城市成长的痕迹,深入挖掘一个地名,就像切开一个年代的断面,无数个断面组合在一起,鲜活地展示出城市发展的脉络。
刘振武说,地名,人人皆知,人人皆用。随着我市地名工作的不断推进,地名的重名、一地多名、含义不健康的地名等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地名,作为一个同时保留实体空间及其名字的代号,已经有了它特有的标准,非经地名主管部门审定,不得擅自命名、更名,防止了地名的重名现象。
地名变迁
记录山城发展史
木兰路、红柳路、香樟路……走在本溪高新区街巷之上,中医药和传统文化的气息充盈其中,作为新城建设,这里的地名老百姓耳熟能详。今年45岁的张琪是本溪高新区某企业的一名员工,她告诉记者,李时珍大街、孙思邈大街等以中医中药命名的街巷特别符合新城发展的特色,还有以中国著名植物为主题的香槐路、枫叶路、甘草路、仙榆路、火炬路等。刘振武说,在标准地名设置中,新的城市建设命名更能体现规范化管理的一面,2000年在我市城市设置标准地名标志的工作中,本溪高新区规划为城市地名工作预留了发展空间,所有的地名标志都体现了本溪市委、市政府发展的中心思路,并将其融入新城地名当中,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公共服务,让广大市民感受到本溪城市发展积极向上的蓬勃生命力。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地名的发展变迁牵动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的记忆,在新中国成立的75年中,地名工作不仅仅服务于新的城市建设,不同风格的地名也形成了本溪人最宝贵的城市记忆。从西面的千金沟、崔东路到东边的东芬、西芬。新中国成立75年来,虽然本溪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这些地名标志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山城的文化发展脉络。
辽宁省地名管理咨询论证专家,多年致力于地方史研究的教师张达文告诉记者,位于太子河南岸的东芬,旧称东坟,因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子、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廉的墓址而得名,在历史的长河中,“东坟”这个地名几经更改,后因“芬”与“坟”人们口语音转沿用至今。同样,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田师傅镇的地名命名中,因清代该地有一座庙宇,庙中由一名姓田的道长主持,人们称其为“田师傅”,久而久之,对道人的称谓变成了该地的地名。其间,在特定历史年代,这里也曾有“田师府”“田师父”等叫法。
刘振武说,地名工作是在保留和延续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根据原有地名沿革和城市发展需求,通过规范化管理的方式为市民提供社会交往交流、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提供良好地名标志服务的过程,在这里,透过地名可以感受到本溪这个城市多年来的发展历史,地名工作也让山城的历史与现代古今交融,为人们了解本溪打开了新窗口,成为一道城市发展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