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家长都无奈地发现,自家孩子好像和网络“绑”定了一样,打游戏、刷视频、看小说……一方小小的电子屏幕似乎早已成为孩子们假期的忠实玩伴。
其实,在假日里使用互联网休闲娱乐本无可非议,但动辄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沉溺于网络属实堪忧。近年来,不少不良商家抓住未成年人思想尚不成熟的弱点,借助游戏、短视频等网络载体诱导大额充值消费,宣扬校园暴力和攀比浪费,这不仅将对孩子的视力、颈椎等造成损伤,还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孩子的思想健康。
对此,一些企业积极落实了相关政策,通过人脸识别、限制充值金额和使用时长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笔者看来,政策和技术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难题,还得依靠政府、企业、学校、家长等相关主体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建起一道网络安全屏障。
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家长应该扪心自问,是否认真倾听了孩子内心的需求?是否以足够的耐心与时间陪伴了孩子?是否以身作则,带动孩子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其次,我们还应该积极思考,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是否足够丰富?是否能引起孩子亲近自然、自由玩耍的浓厚兴趣?
好动、爱玩儿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家长可以尽力抽时间陪伴孩子,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将孩子的需求纳入考虑范围内,那么孩子一定会放下手机、电脑,离开电视机。踏入厨房做一顿饭菜,爬至山顶观一次日出,走进博物馆透视古往今来……当孩子真正体会到外部世界的多姿多彩,网络沉迷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互联网也会成为其探索世界的有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