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跌倒,热心高中生出手相助;表达谢意,老人和家属念念不忘——

“双向奔赴”的信任温暖人心


近日,正在家中养伤的刘大爷和记者说起三个月前的一次意外经历,对关键时刻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市第一中学高三七班学生陈喜博依然赞不绝口。

那是8月上旬的一个周末,66岁的刘大爷和往常一样骑车锻炼身体,上午10时40分,当他骑行到东芬大桥与溪湖区交会路段,突然间一个不慎,连人带车侧翻在马路上。当时,同样是骑行爱好者的陈喜博正巧在与刘大爷对向的道路上,看到老人跌倒后,他第一时间停下来将自己的自行车放到了路边,迅速跑上前去询问老人情况,并在征得同意后,先将老人的自行车挪到一旁,又把老人搀扶到人行道上。

“多亏这孩子及时赶过来,我当时走路有点费劲。”刘大爷告诉记者。歇息一会儿后,陈喜博提议附近有自己平时常去的骑行俱乐部,可以到那里多休息一会儿。陈喜博的热心让老人同意了他的建议,在陈喜博的搀扶下,两人来到骑行俱乐部。俱乐部工作人员看到两人也十分热心地伸出援手。“多亏有这么个地方歇歇,孩子们来接我也能很快找到。”眼看疼痛没有缓解,刘大爷打电话联系了家人并前往沈阳就医。

9月12日,刘大爷的老伴将一张写着事情来龙去脉的感谢信送到陈喜博所在学校,向校领导表达了一家人的感激之情。她表示,陈喜博的照顾不仅让老人避免了二次受伤,也让他们一家人的心里感觉特别温暖。刘大爷的子女曾多次与孩子家长联系希望表达谢意,都被委婉谢绝了,因为无论是陈喜博还是他的家长,都认为这是一个“谁看到都会扶一把”的小事情。

“他在班级就是一个十分热心的学生,同学们都很喜欢他。遇到事情,做出这样的选择在陈喜博身上太正常了。但要是没有这封感谢信,我们真不知道他做的这件好事。”陈喜博的班主任老师庄妍说。谈起陈喜博,学校篮球教练王蕾也为他竖起大拇指。陈喜博作为校队的篮球队员,曾多次为学校争得市级全运会篮球比赛金牌和全市中小学生篮球比赛金牌,但即使每天参加体育训练,他也没和任何人说起过自己助人为乐的事情。

如今,刘大爷已出院回到了本溪,右腿大腿骨折的他正在家中静养。他和记者再次提及当时的情况时说:“我身高一米八多,170多斤的体重,陈喜博在我的家属赶来之前能全程照顾我,真是个好孩子!”

记者感言:

近年来,“老人跌倒扶不扶”这个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果不扶,良心上过不去;如果扶了,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记者认为,“扶不扶老人”的道德焦虑,从根本上说是信任缺失的表现。如果人与人之间心里设防,当我们做好事、帮助他人之前,就需要计算成本利益、考虑利害得失。相反,在党和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广泛弘扬的基础上,相关制度、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让“好人做好事”受到法律保护,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就会涌现出更多的好人好事,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也会增加。

信任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陈喜博助人为乐的善举反映了社会的正能量,也得到了受助者及家属的认可和感激,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体现了社会公序良俗,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我们所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