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下甸子村村口的一座蔬菜大棚,闷热的感觉立马包裹全身。据悉,棚内温度达到36℃,村民吴运奎指着棚里正在开花的西红柿苗介绍说,这是村里统一种植的铁皮西红柿,皮薄多汁、酸甜可口。柿子成熟后,村合作社会按照每公斤8元的价格统一收购,分拣打包后能卖到每公斤16元,而普通西红柿每公斤只能卖到5块钱左右。

2003年,吴运奎投资3万元建设了他人生中第一座温室大棚,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举动。20余年来,吴运奎通过建温室大棚持续创造了不少的经济收益。如今,占地10亩的温室大棚每年大约可以为他创造30万元的经济收入,扣除6万多元的生产成本,能净赚24万元左右。如今,在下甸子村江岗子地区,像吴运奎这样的村民有40多户,每户平均拥有2座温室大棚。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桓仁满族自治县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农民冬闲“猫冬”旧习俗,深入研究冬季农业发展特点,通过建设温室大棚大力发展以草莓、西红柿、山野菜等为主的果蔬产业,带动村民把“猫冬”变“冬忙”,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的梦想。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桓仁县指导各个果蔬合作社积极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开展多元化果蔬种植,推动大棚产业实现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同时引导村民改良大棚内的喷灌、取暖设备,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村为农户讲授果蔬的储藏和保鲜技术,保证了果蔬的口感和品质。还为果蔬插上“互联网+”翅膀,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逐渐发展壮大的温室大棚产业不仅让农村百姓找到了冬季的产业发展方向,敲开了增收致富的大门,还丰富了全县冬季果蔬供给,更让百姓能在寒冬时节吃到本地果蔬,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有效带动了冬季农产品发展。

发展温室大棚让桓仁县当地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据雅河乡董船营村党支部书记宋修会介绍,现在,他们村百姓开启了新时代农民的生活模式:家家户户都有三四辆车,楼房也成了标配,平均存款可以达到20万元。

“去侍弄大棚的时候骑电动三轮车,去卖货的时候开面包车或单排货车,休闲的时候开轿车。冬天放棚(指给大棚盖上棉被以保温)以后,大家会约着进城吃饭,交流种植、管理经验;夏天休棚的时候,三五户亲友相约出去旅游购物。”尽管宋修会家乡口音浓重,言语中的自豪感却难以掩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