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早上8时左右,桓仁满族自治县农贸市场张家面食店的摊位前,早已围满了前来购买各类粘食的顾客。

从30年前的一个麻花摊位到现在的三家门店,张家面食店的手艺、品牌在夏宝月夫妻俩手中发扬光大,品类也新增到粘火勺、苏叶干粮和牛舌饼等,越来越丰富。夏宝月告诉记者,现在临近年关,面食店进入销售旺季,苏叶干粮、粘火勺等粘食卖得特别好,平均一天能卖出300斤,去除各种生产成本,收入可达千元以上。

桓仁县不仅风景秀丽,美食更是深受满族传统文化和东北自然资源影响而独具特色,不仅体现了丰富的食材资源,更展现了独特的烹饪技艺。粘火勺、牛舌饼和苏叶干粮等以糯米粉制成的传统粘食,以其可甜可咸、软糯可口的口感和圆圆滚滚的造型而深受人们喜爱。在过去经济困难的年代,粘食是人们在漫长冬季里抵御严寒饥饿、改善生活的美食,更是孩子们的热切期盼。

各类粘食吃着美味,制作过程却很繁琐。由于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如今,很多家庭都不再制作各类粘食,像夏宝月夫妇一样富有经济头脑的桓仁人把握商机,开始研究改良各类粘食,在食材上更加讲究,馅料上还增加酸菜、芸豆和苏子籽等特色食品,口感更加细腻爽滑,别具一番风味。

如今,随着各类粘食在抖音、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上火热出圈,这些带着家乡味道的传统食品不仅仅是大家舌尖上的美食,更成了一些远离家乡游子怀念家乡、追忆童年的心灵慰藉。2021年,桓仁满族饮食制作技艺入选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粘火勺、苏叶干粮、牛舌饼等食品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畅销县内市场,还借助网络远销沈阳、北京和杭州等大中城市。

每天中午时分,张家面食店摊位前排满了等待吃上一口“糯叽叽”的年轻人。“爱吃‘糯叽叽’的小伙伴们,来桓仁千万不要错过这家老店……”一位正在直播的网络博主咬上一口苏叶干粮,满脸都是幸福的表情。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