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奇的黔北小镇,未及进入,便飘来淡淡酒香,步入小镇的街巷,气味越发浓烈,颇有些未饮先醉的感觉。这里便是茅台酒的故乡,驰名天下的酿酒圣地——茅台镇。

今日的茅台镇经济实力颇为雄厚,名列全国百强镇第28位。初访茅台镇,首先参观的便是地标建筑1915广场,这是为纪念1915年茅台酒获得国际金奖而建立的纪念广场,是当地人们休闲、聚会的重要场所。广场上两组大型纪念雕塑格外引人注目,一座是呈倒酒状的陶瓷酒罐,罐体几处破碎,无声地讲述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期间,茅台酒“罐碎溢酒香”,一举夺得金奖的传说,广场之名亦源于此。另一组为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群雕,纪念红军当年在茅台镇三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的英雄壮举。

无论是漫步在1915广场上,还是穿行在石板小街上,都会惊讶地发现,茅台镇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如果说酒是茅台镇的血脉,古建筑便是它的骨骼,二者融合的历史文化便筑梦起了茅台镇的灵魂。据传,古时人们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一处清泉,便在此筑井而居,古时称“马桑湾”后又改称“四方井”,宋代称“茅台”,元朝以后称“茅台村”,后经名称多变后定名为“茅台镇”。历经岁月磨砺,小镇日趋兴盛,形成规模。至今尚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历史风貌,古韵悠长,魅力迷人。

茅台镇依山傍水,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贯穿全境,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滋养着这一方水土,孕育着这里生生不息的各民族同胞。河畔左右两岸开阔之地延及山岭之上的民居、商号等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状如阶梯,错落有致,呈现出独特的山居风貌。漫步在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街上,近距离观望,那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木制老建筑,飞檐斗拱,木雕露台,花格窗门,装饰精美,古香古色,冲击着游人的视野。街巷中几处牌坊,或石雕、或木制,沉稳大气。雕则精美,绘则艳丽,古意盎然。

登上铁索桥,脚下缓缓流动的赤水河犹如低音传唱,波澜不惊,悦耳动听。环视山水间的古镇全貌,犹如一幅迷人的水墨画卷,既完整地保存着黔北山居的豁达韵味,又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令人叹为观止。历经几百年,小镇上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群依旧完整,数年来,城镇有扩建都以此为蓝本,完整地保留了历史风貌。这样的文化意识和建筑理念,难能可贵,因此,茅台镇虽历经岁月变迁,风尘洗礼,仍魅力不减。

驻足在1915广场上,隔河可见茅台渡口,1935年3月为了摆脱敌军,红军曾在此三渡赤水,成功地诱使敌军调至黔西北地区,从而摆脱敌人重兵追击,脱离险境。由茅台渡口登上山顶,便是高矗着四渡赤水纪念碑,以此铭记红军在此转危为安走向胜利的历史,茅台镇因此在红军长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茅台镇酿酒业历史十分悠久,西汉成帝年间,粮食有了剩余,酿酒有了原料,加之赤水河水质纯净甘冽,富含多种有益的矿物质和微生物,流量稳定,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很适宜造酒,于是就有了酿酒的作坊,人们开始用赤水河水酿造白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提高,酿酒业便在茅台镇兴盛起来了,并逐渐形成了规模,众多酒坊应运而生。集醪酿之大成,开酱香之先河,经过数代造酒人艰辛努力,茅台镇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酱酒圣地”。

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荣获金奖,带动了茅台镇酿酒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更是酒厂林立,形成了庞大的酱酒产业集群。游走在小镇街头,星罗棋布售酒商铺俯拾可见,据说多达三千多家。街头的售酒员不时地与游客打招呼,热情地谈酒、售酒,并诚邀请进店品酒,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景观,如果你有兴趣,尽可尝遍千家玉液,大饱口福,受尽礼遇。

如今茅台酒厂对游客开放,参观者络绎不绝。可惜的是我们去那天,正赶上每周一天的休整日,错失良机。如今的茅台酒厂已成为遵义市的纳税大户,经济支柱,带动了当地包装、运输、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茅台镇之旅,那里的古镇奇观,酒乡神话,一直难以忘怀。

杜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