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民间流传最广、普及率最高、影响力最强的文化娱乐活动,莫过于东北大秧歌了。在热烈激情的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一群男女老少舞动手中的花扇手绢,和着节奏翩翩起舞,不断变换的队形,连同观众一起汇入喜庆的海洋。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东北地区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秧歌形式:一是高跷秧歌。高跷秧歌有超过一尺的“高跷”,还有仅几寸的“矮跷”,如本溪满族自治县“全堡寸跷秧歌”,就是仅几寸高的跷。二是地秧歌,俗称“地蹦子”,就是直接在地上扭,这种秧歌是主流,如“清河城太平秧歌”,以上说的这两支秧歌队都是典型的满汉结合的东北大秧歌。
每支秧歌队中都有两个“打头的”,俗称“老哒”。“老哒”是典型的对北方人的称谓,是秧歌队表演的领军人物,通常手持“蝇耍子”貌似仙人在前面领队。队列的走场变换都随着老哒走,后面有男女两列队伍,男角为丑,女角为旦,过去农村女性参加秧歌的较少,会由许多男性男扮女装扮演女性,经过化妆这类人被称为“包头”。秧歌队惯例是大个在前面,小个在后面。
在老哒的引领下,表演时秧歌队也要变换各种队形,如“四面斗”(俗称“挂斗子”)“十字梅”“摆葫芦阵”“别花丈”(又称“别篱笆”,俗称别杖子)等。队形有“龙摆尾”“蛇脱壳”“二龙吐须”“倒圈帘”(又称“圈白菜心”)等。跑场音乐则热烈火爆,速度较快。
满族秧歌融入许多军事文化的内容,军事布法中演化出满族秧歌中的几十种走阵花样,如“六合阵”“八卦阵”“一字阵”“葫芦阵”“蛇蜕皮阵”“小八面阵”,还有“盘肠大战”“十字盘旋阵”等,这是满族秧歌中极珍贵的历史文化,在满族民间补绣品中都有图画遗存,这些阵法图形随着时间和历史变迁,花样逐渐简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东北大秧歌中遗存。
秧歌表演中,鼓是灵魂,鼓点的节奏决定了速度,不断变换的鼓点指引着秧歌的节奏,开场、中场、终场都有不同的节奏,这一切都是由鼓点来指挥的。唢呐是秧歌中的凝胶,一个不用任何扩音设备就能让整场人听到它的音乐,这就是个奇迹。吹奏的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牌,激励着舞者奋力表演,挑逗着观众的神经,这就叫魅力。
通常演奏最多的秧歌曲牌有《句句双》《满堂红》《过街楼》《五匹马》《对伍》《东北风》《小磨坊》《生产忙》《柳青娘》《大姑娘美》等,而现代的大秧歌调则是将许多现代的歌曲串联而成。
秧歌表演除了大的“走场”“布阵”外,更注重个人的表演,舞扇需要手腕灵活,上下翻飞自如,对腰肢,步伐都有讲究,过去扭秧歌没有专门的训练,一切都靠“自悟”,当然聪明者领悟得快。
我老家兰河峪台沟,是一条三四公里长,东西走向的大沟,七沟八岔中曾住着30多户人家。那一年春节,这些人家自发地组织起一支五六十人的秧歌队,闹腾了一个快乐的年,这些人从来没有在一起练过,那么能玩到一起,就不得不说,秧歌是一项“无师自通”的娱乐艺术,是广植于人们心中的精神食粮。
扭秧歌和看秧歌是十里八村青年男女相看的好机会。过去,通过看秧歌,许多青年人有了见面的机会,有了最初的印象,这就为日后提媒,提供了目标。
过去,大秧歌有时由大队办,有时是由某个生产队办。秧歌队在过年期间会到各个生产队或者村落拜年,每到一地,自然是鞭炮齐鸣,男女老少齐聚道路两旁。这时候,秧歌队领队会高喊:“进村了,大姑娘小媳妇们浪起来呀!”秧歌队会挨街串巷巡回表演,一些大一点的院子也会进去转一圈,村民会分发给秧歌队员们烟卷糖果,秧歌队会拉村里的秧歌老手一起扭一把,秧歌队和村里人有亲戚和要好的朋友会互相行礼拜年,互道安好。
每当秧歌扭到高潮时,秧歌队会找一个宽敞地方围一个圆场,这叫“打圆场”。大家站定后,由秧歌队中能唱的人出来“唱唱”。唱词由四句组成,是临场发挥现编的,前三句一口唱完,中间加一段音乐过门,最后一句结尾,一般至少唱三段。
到相邻的村子扭秧歌,对方是要招待饭的。这个事先都打好招呼了,邻村的组织者会安排好村里的各家,准备酒宴招待客人,而且这些费用都是各家无偿承担的。即便是这样,每家每户也必须积极应对,不能有差错,每家都倾其全力招待,人都是要脸面的,如果谁家招待不周传出去脸面往哪搁?
大秧歌的魅力十足。每年正月初,各地都在筹办秧歌表演。在我老家的山里干活,就能听到来自碱厂、黄堡方向传来的练秧歌的鼓声。近年来,大秧歌由过去的村屯组织形式正在向城镇化、社区化转移。在人员和年龄上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男性居多,年轻人居多,变为中老年女性占据了绝大多数。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秧歌服装更艳丽、整齐、高档,在时间上几乎不分年节,只要天气允许,就可以扭起来。
也许是怀旧,总觉得现在的秧歌似乎缺少点什么,过去一见到秧歌,心情会很激动,总有一种不舍的感觉,或者叫意犹未尽。但是现在看秧歌表演,就没有那种激情,也许是“肉多不知味,糖多蜜不甜”了。
在农村的一些地方,每当有人家办喜事时,除了请乐队热闹之外,一些村民会自发扭起大秧歌,而且不分男女老少,踏着鼓点尽情扭动,仿佛在寻找那些过去的情怀。在人们心中,大秧歌似乎并未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