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清明节、中元节等传统祭祀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根脉,随着人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日渐关注,很多家庭摒弃了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旧俗,以更清洁、安全的方式延续情感寄托,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

以我市的公益海葬工作为例,自2013年开始,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逐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25年海葬广场正式投入使用。以鲜花、绿植、电子烛灯等替代纸钱香烛,推广植树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让我们将哀思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绿意。祭祀之变,变在形式,不变在情。如何定义“形简意丰”的祭祀革新,本期记者走进我市海葬活动当中,为读者带来更多文明祭祀方式,共同将文明新风融入祭祀传统当中,一起感受别样的清明。

漂浮在大海之上,随着海葬船行进,慢慢沉向大海的深处,对于一生喜欢大海的父亲而言,海葬圆了老人的心愿。4月1日,今年43岁的小原(化名)在大海之上为逝去的父亲投放了鲜花和千纸鹤,带着满满的哀思用海葬的方式与父亲告别。

3月31日一大早,小原就按照父亲的遗愿在本溪市殡仪服务中心领取了骨灰,在本溪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登上了前往大连的专车。

“父亲‘乘坐’的船叫新诺亚方舟号,我们从大连港港区出发”,小原指着一艘围栏上插满鲜花和几十个白色罐子摆在船尾的船告诉记者。

三声汽笛,海葬船缓缓起航。

在小原身边,还有许多和她一样的人们。一名60岁的阿姨告诉记者,老伴生前喜欢喝酒,她带了一瓶白酒和几道家人做的家常菜来送别,几年前,老人的妹妹也选择了海葬,现在兄妹俩也算是“团圆”了,每当看到大海,她就觉得见到了他们。在船上的一对姐妹则告诉记者,由于两人在不同的沿海城市生活,母亲的遗愿就是将骨灰投入大海。“妈说以后想她了,就各自到海边看看。”姐妹俩说。

海葬船开出半小时,到达离岸3海里以外的大连港南海域投放点,长笛三声,家属提着骨灰罐上的白色细绳,身子微探出栏杆,一寸一寸地将骨灰罐放入大海。在此之前,海葬仪式的司仪为家属举行了告别仪式。随着船只的缓缓航行,越来越多的海鸥聚集过来,叫声几乎掩盖了发动机的轰鸣,船舱里有人低声抽泣。

当绵长的汽笛声穿过温柔的海风,小原在降解罐上别上一枝白菊花,又写下一行字“海水温暖、心愿达成”。随后她提着绳子,缓缓把降解罐沿着船边放下,接触水面,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向大海、向亲人三鞠躬。”伴随着司仪的声音,海葬船启程返航,千纸鹤和花瓣在海面上渐渐散开。

在船上,“想你”这个词出现的次数最多。今年68岁的陈琦告诉记者,作为新诺亚方舟号的老船长,已经从事海葬工作28年的他见证了辽宁海葬工作的变迁,也经历了传统殡葬观念和现代观念的不断碰撞。

“我在做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陈琦这样说。这些年,接受海葬这种形式的人越来越多。但最初,我们一年只能海葬十几具遗体的骨灰。最大的转变发生在2012年,辽宁省政府开始对海葬进行补贴,来海葬的人数明显增多。陈琦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资源紧缩,人口流动性增强,亲缘关系变淡,所谓“入土为安”已经不一定能真的“安”了。

有些人顾虑海葬完就再也看不见摸不着了,像是永别,我觉得不管土葬还是海葬,被遗忘才是永别,才是真不在了。陈琦认为,他所在的海葬公司有一个祭祀网站,在那里不仅可以把逝者的照片变成电子文档,供家属思念时翻看,还可以提供为亲人送去一封信的服务,就像人们常在悼词结尾说的,“思念永在”。他告诉记者,在遵守国际海事环境公约的前提下,海葬船还为逝者准备了花篮、五谷、纸叠的粉莲花等祭祀用品。在陈琦看来,海葬不仅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情感问题,它的内核包含了中国人对待生命和亲情的看法。他曾见过最美的一支舞也是在船上。有位老太太来送她八十几岁的老伴,他们年轻时是在文工团认识的,骨灰落海之前,老太太轻轻地说:“老头子,你生前最喜欢看我跳这支舞,可是你现在怎么不再陪我跳了呢?今天我就最后再为你跳一次吧。”她跳得很慢,好像身后不是大海,而是练功房里的镜子,耳畔不是海浪声,而是伴舞的配乐。短短几分钟的最后一支舞,好像跳着跳着,就跨过了半个世纪。

在海葬工作中,我们尽量将更多的情感融入更多的细节当中,本溪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赵远告诉记者,逐步推进海葬工作是我市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工作的重要举措。今年,市民政局和市民政事务服务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海葬工作,将海葬工作作为倡导移风易俗、节地生态新风尚的重要抓手。从我市2013年开展公益性海葬以来,截至2024年,全市海葬骨灰2120具,共有5243名逝者家属参与此项活动。

目前,我市已启动2025年海葬报名工作,参加海葬的逝者,生前须为本溪地区户籍居民。为了能更好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参与海葬的逝者可以有最多3名家属随行陪同完成整个海葬过程。在海葬当天,家属可以按照指定时间和地点乘车,参与后续行程。在海上追思仪式中,包括向先人敬献花篮、默哀、丧家代表发言、投放降解骨灰坛等环节都需要家属参与和配合,其间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保险费、登船费、骨灰降解容器、棉布袋、手提袋、毛巾、手套、鲜花、集体礼仪服务等费用都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并为逝者家属颁发《骨灰海葬证》。

本报记者 赵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