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大数据、机器人这样的高科技早已在辽科院落地生根。”“学校社会声誉全省排第一、社会满意度排第二,太厉害了!”“这几年老钢校一跃升级为咱家门口的好大学。”……辽宁科技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大会上,学校转型发展办学成果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引发啧啧称赞。

    是什么让辽科院大跨步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全省高校的发展前列?院长陈保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生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战场,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员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五年里,学校总投入上亿元,把平台建设作为筑基工程,把产业学院作为引领工程,最终落实到改革推进上来。从学校层面的审核评估、二级学院的专业认证,到人才培养的‘六个共同’,把企业的理念、做法和需求带到学校,实现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和市场的最前沿。”

    在学校的发展之路上,“前瞻性”是一个关键词。2016年,学校进入教育部重点支持的100所向应用型转变高校行列,利用获批的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了总占地4.4万平方米的智慧制造实验实训综合楼项目,其中包括嵌入式实验室、模拟仿真实验室、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智慧产业实验(实训)室,在机器人驱动控制、智能制造领域着眼成为国家级产学研工程中心。同时,依托教育部产教融合试点校项目,大力引进行业、企业等外部资源,打破学科和二级学院壁垒,相继与企业联合共建曙光大数据学院、中美双百学院、新松机器人学院、海尔物联网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以学校作为理事长单位的省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等27个校企联盟为路径,构建了对接钢铁冶金、智能制造等国家、区域主导产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形成了校校—校政—校企协同,具有应用型、地方性、行业性、国际化的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体系。

    据教务处处长甘晓叶介绍,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了校企合作“六个共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材、更新教学和实践内容,共同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与学校共同实施过程。“现在曙光大数据学院学生的职业素质课、专业课,是由企业派驻的专业工程师授课。学校招生的32个专业的学分中实践类内容平均占比40%,比省内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高出10%。”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转型发展,毕业生则成为拥有诸多“标签”的“斜杠青年”,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且踏实肯干,这是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一致评价。每年毕业季,辽宁科技学院都吸引大量企业前来招聘,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招生就业处处长王景平告诉记者,学校高考录取平均分连年攀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以前,中铁十九局来校招收10几人,近三年均招收近百人。作为民营钢铁企业的佼佼者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还把我校列为传统特色高校,我校学生可以与‘985’‘211’高校学生享受一样的薪资待遇。”

    据悉,仅2018年,到校招聘的企业比上年新增了116家,共688家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平均为每名毕业生提供7.5个的职位。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7.94%、96.82%、98.35%,跻身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还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继续思考产教融合2.0升级版该如何做,比如筹备开设辅修专业,培养就业有优势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开展国际专业教育;打造公共实训平台,提升协同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等。”提起今年的发展目标,陈保东院长信心满满,“我们将努力打造区域的样板,成为全国的应用型转型示范校。”

    本报记者 车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