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于佳钰 文 李龙江 摄】 “听朋友说这里的蓝莓树开花了,一起结伴前来观赏拍照。”“我们是欢喜岭铁皮柿子的‘铁粉儿’,经常组织姐妹群来这里采摘,现在的设施农业绿色无公害,不仅可以采摘食用,还能看景,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在明山区卧龙街道欢喜岭村郑喜坤家的蓝莓大棚里,几位游客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记者说。

  村书记郑喜坤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去年10月份从宽甸购进了蓝莓树苗,第一年种就是打床、栽苗费些劲,现在的3个大棚长势不错,620株苗成活率百分之百。到了5月初,山城百姓就能吃到新鲜的本地蓝莓。如果管理好,3个棚可以收入近18万元。”

  据介绍,以往当地村民种玉米、白菜等基础作物收入低微,后来村里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将欢喜岭的柿子打造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远销各地,有近60户村民靠设施农业不仅脱了贫,还实现了致富梦。村民张庆柏说:“我种柿子25年了,收入比当初种玉米种白菜不知翻了好多倍,现在不但买车、买房,手里还有存款呢。”

  春节期间,大棚外冰天雪地,大棚内柿子、草莓挂果满棚,往来于本桓公路上的车辆和到水洞旅游的游客大多选择在欢喜岭停留,采摘些鲜果送给亲朋好友,让当地种植户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丰厚的收益。郑喜坤说:“村里现在老年人居多,40到60岁的劳动力出门打工还没有单位愿意雇用,我想在保证好原有柿子品牌的基础上,扩大蓝莓种植规模,引导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争取建个蓝莓合作社,开拓设施农业新品种,带领村民走上致富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