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山区高台子街道新岭村,正月十五当天,村民们一早起来梳洗打扮,换上装备,涂红抹粉,敲起锣来打起鼓,热热闹闹地演社火,庆祝元宵佳节,给乡里乡亲拜个晚年。伴随着紧锣密鼓的鼓点儿,表演者们挥起刀斧,为前来围观的观众表演了《练兵场》《三英战吕布》《大战金兀术》三个曲牌。
古老的“斗舞”洋溢着乡亲的淳朴与热情
2月19日,元宵佳节,明山区高台子新岭村村部,这里的节日喜庆气氛要更浓郁一些。院子里,紧密的鼓点和当当作响的铜锣已经开始预热,准备上场表演的演员们化好妆,穿上五红大绿描龙绣凤的戏袍,做好表演前的最后准备。
表演正式开始,燃放一挂鞭炮作为开场,紧接着敲起锣来打起鼓,社火表演正式开始了。邻村的秧歌队先热起场来,除了普通的表演还可以互动,更像是流传百年的“斗舞”,围观的群众和新岭村的社火演员也可以上场扭上一段。
今年猪年,秧歌队里的八戒是“红人”,社火队里的“樊梨花”和秧歌队里的“八戒”在队伍中尬起秧歌,都笑了看热闹的乡亲,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爱好跳秧歌的大爷,顾不上换衣服,穿着旧了的农服,努着嘴巴扭着腰身儿,和队里的“仙女”也扭了起来。
乡亲脸上洋溢的笑容在欢腾喜庆的音乐中无不透露着这里民风的淳朴与热情,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将迎来喜庆祥和。
秧歌预热之后,武版秧歌——社火正式开始了。社火也叫“武社火”或“武秧歌”,类似于京剧中的武打戏。社火表演正式开始,首先排兵布阵,前面有将,后面有兵卒,呈现出古老战场的气势。正月十五演出《练兵场》《三英战吕布》《大战金兀术》三个曲牌,伴随节奏紧促的鼓点儿,画着脸谱的穆桂英、吕布、张飞、关羽、金兀术等角色纷纷上场,用长毛、大刀、梅花锤、方天画戟等十八般兵器,随着鼓点攻守有序,一招一式都是绝活儿。
年轻的“穆桂英”:因为热爱传统,所以坚持传扬
社火在新岭村传承于崔氏家族,流传已久,而现在的社火队是2007年组建的,目前有38名表演者。这些表演者大多年龄偏高,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最年长的要数明山社火第四代传人崔恩桥,老人家今年已经85岁了。对于社火,他有骄傲,也有担忧:“我们的社火是有传统的,家传社火受满族八旗校军场练兵影响,后人在传承中又加入了戏剧的武打角色,逐渐形成打武场的风格。现在村里男的女的都会武社火,但是年轻人还是少啊。”
队里最年轻表演者是扮演穆桂英的张新,今年32岁。社火是她的业余爱好,从2007年组建社火队开始,她就一直在队里扮演这个角色,当年才20出头,这一扮就演了12年的穆桂英。村里年轻人不多,大多数都出去工作了,张新却一直坚持着:“这不是传统么,我们村里一直有这个传统,得演下去。”
社火队里的手艺人 手工做刀斧道具
在正式表演前,很多表演者舞动着手中的刀斧,亮亮相,热热身。记者注意到,他们手中拿着的部分道具,手柄是用很常见的塑料水管做成的。一问得知,这些十八般兵器都是队里的表演者崔晓甦亲手做的。
一对梅花锤,锤头部分是木料做的球体,打眼儿后插上PVC塑料管做手柄。但又绝不仅仅如此简单,梅花锤的球体上还需要有精美的花纹。崔晓甦寻觅半天,从废弃的农用车轮胎上取下一段,一侧建成锯齿状,用泡钉钉在锤头上,在最顶端烙上一枚印章,整体喷上银漆,便是精美的梅花锤了。
为了研究不同角色所用的兵器,历史类的书籍崔晓甦可没少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兵器上该有什么样的花纹,崔晓甦都熟记于心。吕布用的方天画戟,金兀术挥舞的大斧头都是他一点点雕磨出来的。光做完了还不行,队里的道具从一开始用到现在,都用了十多年了。时间长了,道具多少会有破损,崔晓甦还得负责修补维护,可谓是队里名副其实的手艺人。
记者 林诗涵 摄影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