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 job! Any volunteer?(说得好!还谁来?)”“Me! Me...(我!我……)”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后排的甚至站了起来。他们对着电子白板的屏幕,面前的桌子上只有一本六年级的英语课本,没有笔。这块屏幕连接的一端是明山区卧龙中心小学的课堂现场,另一端是外教Maria远程直播授课,一位本校老师偶尔翻译讲解,帮助两端实时互动。
交互式电子白板、摄像头、麦克风以及配套的远程互动教学系统,让这群农村娃在英语课堂大开眼界。多年来,本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现代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走进课堂;从教学资源的孤岛应用到现代网络共享;从教师单一的传授到现代的互动教学……教育信息化的每一步跨越,就像一股股扑面而来的春风,吹动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助力着山城教育的新发展。
在市北星小学二年三班的教室里,两个学生在白板上操作找出12生肖动物的游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学校自筹资金升级了智能触控一体机的班班多媒体设备,屏幕更先进了,老师们能用的网络素材更丰富了。据班主任滕伟介绍,多媒体设备还可以考勤、随机抽取学生、生成家长可看的评价等功能。
30多年前,董君担任市北星小学班主任时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就能上一堂课。粉笔的尘埃让她患上了咽喉炎,手指也经常裂口,她就戴手套写黑板字。她还要在玻璃纸上写写画画制作幻灯片,手动抽拉展示给学生。尽管后来各班有了闭路电视,但要用投影教学只能到全校唯一的多媒体教室。
2012年,该校每个班都安装了“一体机”。“音视频、动画等资料非常丰富,粉笔倒成了配角。我们的课堂组织更加轻松,课堂效率很高”,教导处主任王琪说,“曾经,孩子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很小,幸好有了这种数字化、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优质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给孩子们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户。”六年一班学生董彦君告诉记者,“老师就像神笔马良一样,总能神奇地将那些想不到的东西通过电子白板直观、生动的展现给我们,现在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记忆犹新,学习兴趣也提高了。”
据了解,2005年、2007年我市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采购7000多台计算机,为城区学校建设起高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2005年,投资370万元完成了两县82所中小学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农村学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卫星接受远程教育。2007年,本溪教育城域网以4-6兆ADSL连接,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校校通”。
2010年10月,我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试点市”。乘着改革试点的东风,2012年市委、市政府把“班班通”工程列入为民办的12件实事之一,投入0.64亿元,大力支持,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144所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全部升级以100M光纤模式接入互联网;每所学校都配置了接入交换机,配置了高性能的服务器和上网行为网管功能的设备。全市所有学校完成了基础网络建设,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
全市3435个教学班都配备了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起具有24个应用栏目的分布式云资源服务平台,资源总量7TB,能满足全市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同时备课和3435个班级的并发多媒体授课,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
我市将云资源服务平台升级为优教通平台,新增设了“人人通”模块,建立起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全市100%专任教师、100%初中以上学生在“人人通”空间进行了实名注册,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通工程的实施,在给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实惠的同时,也成为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如今,全市中小学校配足、配齐了标准的计算机教室,“生机比”达到了7:1,“师机比”达到了1:1,实现了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学生“人人通”空间实名注册率达100%,全市100%的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了校园安全监控重点部位无死角、全覆盖。
本报记者 车晓丹 摄影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