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平山区桥北经济开发区各大项目、企业开复工的“春忙”时节。走进园区,一个个在建项目场地上塔吊林立,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一台台智能机械设备自动化运转……如今的桥北经济开发区,已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省级现代物流示范区,拥有15家规模以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在去年全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桥北经济开发区位列我市6家省级开发区第二名。

    本溪桥北经济开发区于去年正式更名,其前身是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园区由桥头街道和北台街道组成,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0平方公里。过去,这里是一片名叫“白云寨”的农田村庄。2008年,亚洲最大的单体矿——大台沟铁矿的发现,为园区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当时,桥北地区在区位、资源、物流服务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具备了建设产业园区的条件;而依托大台沟铁矿的开发利用,在本钢厂区与北营厂区之间建设一个钢铁产业园,将为延长我市钢铁产业链条、节约企业运力成本、提升产能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综合以上考虑,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桥北地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把包括地工路等建成的区工业企业和后续新建企业陆续搬迁转移到桥北。

    本钢冷轧高强钢、金桥高端焊材、银龙预应力材料、永星新型建材、大型工业泵生产项目……随着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入驻,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产业集聚效应迅速提升,桥北园区逐渐步入发展壮大的加速期。2012年,本溪钢铁深加工产业园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市推动“钢都”建设产业最集聚、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核心承载区。

    在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山区委、区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第一件大事”来抓,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广泛开展企业对接、项目洽谈。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把“科技制造”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推动力,为园区注入新鲜血液,加快园区由传统制造向智能智造过渡转变。

    “这台数控落地镗铣床可以加工长度为16米的大型冶金装备,那边的几台数控车床是去年引进的。通过引进新设备、改进新技术,我们公司的传统项目实现了智能优化。”记者在园区内辽宁民盛橡塑机械有限公司采访时,董事长助理陆敏向记者介绍说。

    辽宁民盛的传统项目是生产制造炼钢连铸机复合辊道、板带轧机开坯辊等冶金装备。过去,小的冶金装备部件全靠人工车床打磨制造,较大型的冶金装备也是由传统制造设备加人工合力生产的。现在,企业的机械加工车间和记者想象的完全不同,偌大的车间里只见到寥寥几名工人,他们或操作数控车床,或对已生产好的设备进行检测。大到十几米长的拉绞机辊道,小到足球大小的冶金装备的制作、打磨,全部由公司的智能设备制造完成。

    陆敏介绍,在公司转型升级开发橡塑项目的同时,大力实施技术改造,转型智能制造,以优化传统生产项目。“转型智能制造带来的并不是员工的大规模减员。公司上马了一批新的智能设备和新生产线,这也带来了新的技术岗位。以前在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通过培训转岗到新的技术、管理岗位,不但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也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和辽宁民盛一样,金桥焊材也是入驻桥北经济开发区比较早的一家企业。工人王丽原是该企业焊丝车间的一名普通包装工。去年年初,金桥焊材通过引进焊丝自动包装生产线等智能设备,提高生产效率。王丽也从包装工转岗,她现在的新工作,就是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负责对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出来的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控。通过构建技术驱动业务流程的一体化协同平台,金桥焊材实现了员工不增加、产量却翻番的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体系构建,同时也推动了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张俭是桥北经济开发区的管委会副主任,他见证了桥北经济开发区在9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制造”到“智造”的发展过程。他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桥北园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由粗放式向智能制造这样的高精尖产业转变,使得桥北地区由农田变现代化工业园区,造就了很多奇迹。去年,桥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8亿元,工业总产值19.73亿,税收收入占全区27%以上。”

    本溪福耀浮法玻璃有限公司是桥北经济开发区转型智能制造后引进的第一家重点企业。在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福耀公司的外籍技术顾问正与技术人员对设定的智能程序进行沟通。生产线上,操作灵巧的智能机械手臂,正按照这个程序对传送带上的玻璃按照规格进行抓取。中央控制室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企业的生产在中央系统的控制下,用智能设备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汽车用玻璃。整个生产过程在高度自动化的基础上,引入大数据、软件控制等智能技术控制生产流程。通过这条自动化生产线,原料变身含有浮法技术的汽车用玻璃,全程只需要8小时40分钟。

    据介绍,今年,桥北经济开发区把引进和培养智能制造工厂列入重点规划,引导企业按照“学、用、改、创”原则,优化创新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实现科技进步。未来,桥北园区工厂智能化与绿色发展程度将大幅度提高,迈向高速高端智能产业之路。

    本报记者 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