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东北农民还在购买种肥备春耕时,早在半个月前,桓仁满族自治县爬宝山村农民肖希良就已在自家院里盖起了大棚培育滑子菇,“以前过了‘五一’才下地种玉米,一年闲半年,现在俺们全年都干活赚钱。”肖希良自豪地说。
刚走进肖希良家,看到他和妻子查看过大棚内的温度后,就赶紧忙着通风,动作娴熟自然。如今,东北大地的冰雪早已消融,大棚里悄然生长的滑子菇预示着肖家又迎来了一个奋斗的季节。
肖希良告诉记者,借着近几年在合作社打工的机会,他和乡亲们学到了很多食用菌种植技术。为了多赚一些钱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今年3月末,他和另外6户村民从合作社订购一批菌棒,尝试自主发展滑子菇产业。“把菌棒带回家培育,俺们也尝回当老板的滋味儿。看着菌棒长得很好,心里美滋滋的。”肖希良笑着说。
当记者来到鑫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钱玉贵告诉记者,年前,合作社就和一些在合作社做工的社员签订了种植合同。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一直免费指导社员如何正确灭菌、消毒,合理利用大棚空间。待7户社员的滑子菇成熟后,合作社会按市场价回收,保证农民的滑子菇有销路,进一步激发老百姓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
“去年滑子菇的市场行情最好,价格比往年高出很多,今年合作社就特意引导农民种植滑子菇。”钱玉贵边说边向记者演示自己如何利用微信群聊推介合作社的各类食用菌,“我直接把食用菌基地的图片和小视频发到国内食用菌交流群,就会有外地客商向我打听生产情况。”他发出消息不久后,就得到一位外地客商的回应,向他打听各类食用菌的成熟时间。
谈话间,村民徐成林从外面走进来,向钱玉贵打听菌棒如何摆放能更节省空间,他满怀期待地对记者说:“去年我从合作社订了2.1万棒滑子菇回家试种,没想到居然能净赚10多万块钱。今年又订了4万棒,希望会有更高的收入。”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