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改善办学条件,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几代教育人的共同努力下,
如今我市百余所学校成为城乡最美最靓丽的风景——

让希望从这里起航

    来到明山区牛心台街道办事处中心校,宽阔整洁的操场、气息浓郁的校园文化,处处见证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一个个标准化的功能室,如此“高端”的配置即便是与一些城区的重点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上下学有“定点班车”接送,午饭有学校食堂的营养配餐,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很幸福,家长更放心满意。

    很难想象这所偏远学校改造前的模样。已工作30年的教师王丽华回忆道,那时候土操场上,春天风大飞沙走石,雨天则泥泞不堪。旧平房的教室天棚漏了缝,冬天要生炉子取暖,入冬前还要用高粱杆卷塑料布糊窗户来御寒。洗旧式拖布得到学校后面的河里洗,冬天则在雪里涮。家远的孩子早上要自己带饭盒,中午找地方热一下……“学校硬件设施的完善,让我们教师更能踏下心来扎根这片土地,更有热情投入教育教学。”王丽华说。

    目前,在我市像牛心台小学这样旧貌换新颜的学校不胜枚举,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传出琅琅书声,平坦整洁的塑胶操场上孩子在欢跑,长期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加大投入,全市城乡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漫步市第二高级中学太子城校区,各具特色的主题楼层、美不胜收的文化墙、各种专业的功能室,让人仿佛身在一座素雅的书院。

    “你看我们的校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每间教室窗明几净,我们人手一柜。四周还有凉亭、假山,我最喜欢养在学校的火鸡、小兔子这些小动物了。”在市第十六中学采访时,九年级学生孙思晗带记者参观了校园里一片和谐悠然的美景。

    在平山区桥头镇中心校,新建的各类专用教室成了孩子们平时日最喜欢的乐园,教室的使用率和开课率达到了100%。三年二班学生张夏源告诉记者,“这学期学校新建了水洗厕所,重新粉刷了教学楼,每次去新的教室上课,我都能自己动手操作那些设备,感觉我们学校能和市里的学校媲美!”

    “音乐教室里的合唱凳好玩极了”“自动饮水机出来的水总是温温的”……聊起东明教育集团这些年的变化,孩子们你一句他一句道不尽说不完。“学校的窗户换成了断桥铝,做了外墙保温,我们在教室上课既隔音又温暖。孩子们看到学校变得更美了,还有了属于他们活动和展示的空间,充满了活力。”班主任孟繁丽也深有感触。

    采访中,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994年南芬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普九”达标区,到1997年桓仁满族自治县实现“普九”目标的几年间,各级政府和社会集资共投入资金3.5亿余元,翻建、扩建、新建中小学校舍538575平方米。村小、乡中心小学和农村初中建起了专用教室。农村教育从基本的“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向实验教学、电化教学迈进。

    2003年10月,辽宁省新一轮“普九”工作启动,我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8.86亿元,中小学校的校园环境、“新老三室”建设等软硬件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2009年10月,我市提前一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地区义务教育“双高(高水平办学、高质量教育)普九”标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越发突出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新建或改扩建校舍16所,维修改造学校或幼儿园52万平方米、学校操场27.2万平方米,改造和完善专用室1698个,建设录播教室33个,更新计算机11302台,升级改造所有学校监控系统,统一粉刷所有学校内外墙,百余所学校办学环境发生历史巨变,真正实现了城市乡村最美、最靓丽的是校园。2018年,全市所有县区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全都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位居全省前列。

 本报记者 车晓丹 摄影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