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剑指当前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强调将教师减负工作作为2019年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营造教师安心、静心从教的教育环境。
其实,基层教师负担重、不必要的非教学任务多,这一现象已存在多年,给教师减负也早有呼声,可就实际效果而言,可以说是收效甚微。
但可喜的是,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当前,无论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我市下一步的教育发展目标来看,为教师减负已成为社会共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思考减什么、如何减的问题。造成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绝非一种,但梳理下来不难发现,各类检查、考核、评比、填表等非教学任务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基层教师呼声最高的问题。在不少基层教师的口中,学校成了人人都可捏上一把的“软柿子”。不管是迎接检查、落实政策,还是作为人头充实活动现场,学校都被列为重点目标,而不管工作是否与学校有关,是否与教育相关。
按理说,教育系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学校,其管理和运转,应该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而不应该被过多的、非必要的行政工作打扰。一位资深的小学教师告诉笔者,去年一年,学校处理的与教学无关的临时任务近50件,其中多数来自上级部门。其后果是,一方面导致学校办学精力分散,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形式主义,学校疲于应对只能走过场、搞形式。所以,要为教师减负,应首先认清学校职能,明确学校所承担的任务,将其与一般行政单位做以区分,从而有效规避非教学任务“扩大”到学校。相关调查显示,有些教师“真正用于教学及相关准备的时间在整个工作时间中占比不足1/4,剩下的3/4是更为耗时耗力的非教学任务”。当非教学任务压倒教学任务,徒增了教师负担,也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要求。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学校与行政任务不可能做到完全切割,但是否可以将一些非教学工作专门化,以确保绝大多数一线教师都能够把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教学上。
今年3月,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老师们心中所想是授业解惑,目光所及的是“三尺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