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来自沈阳的冯女士跟随儿女乘坐火车到桓仁满族自治县旅行,刚一下车就对五女山火车站周边环境大为赞叹,“这地方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是个休闲养老的好地方。”美丽整洁、清新自然,恐怕是所有初次接触这座小城的人们的共同体会。当大家了解了小城绿色发展的故事后,更会深深爱上桓仁。

    绿水青山是底色,只有守护好才能带来金山银山

    桓仁地处长白山深处,境内空气清新,水源纯净,境内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78.9%,为全省著名的绿色森林最优覆盖县。全年空气良好指数达300天以上,孕育出更多“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被誉为国内少有的“天然氧吧”“深呼吸小城”。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桓仁一直守着绿水青山的“宝藏”,却带着贫困县的“帽子”。早些年,为了谋求发展,该县也曾砍过木头,开过荒地,但都没能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后来,县委、县政府转换发展思路,确立“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文化名县、生态立县”四大发展战略,拒绝过度开发、竭泽而渔式的“坐吃山空”,坚守“绿水青山是底色,只有守护好才能带来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此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坚持这一战略不变、方向不调,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他们相继在13个乡镇推广了青贮窖技术;在6万户百姓家中实施节柴改灶工程,减少百姓取暖做饭的用柴量;投资新建金山热电有限公司脱硫脱硝及除尘改造工程,大幅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对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饮用水源地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他们实施水环境质量检测、境内“十小”水环境污染企业排查、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划定全县畜禽养殖禁养区、水源地保护区综合治理以及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管等10项水污染防治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

    “生态+”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胜势

    靠山水吃饭,也要吃出新花样。县委、县政府认为,发挥自身禀赋,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生态优势更好地变为经济优势,不仅要产出优质生态产品,更要打造“生态+”的综合效益。他们一边通过自然资源带动特色农业发展,鼓励全县群众参与其中;另一边围绕自然风光大做文章,发展全域旅游。

    立夏时节,不断升高的气温催开了大山深处的朵朵野花,沁人心脾的花香引来蜂围蝶阵。每到这个时节,成群飞舞的蜜蜂和前来讨教养蜂技术的农民让肖兵家的后院总是异常热闹。

    肖兵是古城镇古城村人,已在大山深处养中华蜂13年。目前,在桓仁,像肖兵一样依靠养蜂生活的农民达到600多户,全县养蜂数已经达到7000多群,原蜜产值达1500余万元,这项“空中农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

    除了养蜂,近年来,桓仁县还不断探索,逐渐发展形成以生态养殖、生态香菇和生态酿酒等为代表的短线产业;以林下中药材种植、大榛子林、红松林为代表的中线产业;以全域旅游为代表的长线产业,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工业的致富路。

    在全域旅游中,以枫林谷、虎谷峡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观光产品,以版画、摄影创作基地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以山地骑行、户外登山为主的运动休闲产品等次第开花。

    做强绿色产业加速生态“提现”

    站在雅河乡米仓沟村的高山上远眺,平静的湖水、古朴的村庄和蔚蓝的天空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宁静、古朴的田园风光图。走进村庄,村路平坦宽阔,环境整洁宁静,不少传统的农家院落早已变身为个性化的民宿,黄泥房、木篱笆等原生态田园住宅设施,营造出清新自然的乡村风貌。

    说起近些年的显著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言感触颇深:“以前动员村民开农家宾馆、办农家乐,没人愿意。现在,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不少村民不但给农家院装上空调、电视,还在房前屋后种花种草,有的还把儿时用过的弹弓、秋千等家什都整理出来供游客玩乐。”

    伴随着游客逐渐增多,笨鸡蛋、大米和山野菜等土特产的销路也越来越好,一些优质农产品价格一路看涨,笨猪肉由一斤14元卖到22元,笨鸡由一斤七八元卖到十几元,土蜂蜜的价格也差不多翻了一倍。

    米仓沟村的变化是近年来桓仁县乡村旅游产业的一个缩影。为提高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桓仁县组建多个农家院专业合作社,让农业生产从零散化走向规模化,提高了农户的生产信心和积极性,也树立了乡村旅游品牌。

    “我们这儿以前真是脏乱差,现在要发展旅游,县里还专门给这儿修了路,建了垃圾场,村里真是大变样,农民也跟着借不少光。很多游客都说,来到这儿才知道什么是美丽乡村。”见到村民张洪武时,他正在编笼,说起眼下的好日子滔滔不绝:“从前看不上眼的旧手艺反倒成了新鲜货,靠着它们俺们家的日子就能红火起来。”

    产业以绿色为基底,无论是全域旅游,还是绿色食品,桓仁县都打出了“生态牌”,加速实现了生态“提现”,令一张张淳朴明媚的笑脸绽放在深山之中。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