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市中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大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立刻传了出来,几个7、8岁的孩子正你追我赶,快乐地嬉戏玩耍。如果不是他们脚上穿着的矫正鞋和略显蹒跚的脚步,很难看出他们都是脑瘫患儿。
“以前我带着孩子在外地做康复治疗,每个月的花费都特别大。现在在这做康复,不仅省下了异地治疗的房租钱,残联每年还给12000元的康复补助,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生活压力”,脑瘫患儿小朋菲的妈妈由衷地说。
2015年,市中医院与市残联合作,正式组建成立了目前我市唯一一所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得知这一好消息,许多原来在外地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儿童家长,第一时间来到市残联为孩子报名申请。通过市残联的审核、筛选,十余名脑瘫儿童被纳入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每名患儿每年都会得到1.2万元的康复补贴。
小朋菲和小思琪是当年最早一批到康复中心的小患者。那时,他俩刚刚3岁,当其他同龄孩子已经能独立行走的时候,他们却几乎不会爬,也坐不住。在康复中心,他们接受了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训练、语言训练,以及针灸、按摩、理疗等一系列系统的康复治疗。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小思琪已经能独立行走了,小朋菲也能在妈妈的保护下走出好几步,两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都得到了提升。
不仅是脑瘫患儿,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很多听力障碍儿童也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服务。正在河畔小学一年级就读的小铭皓是个爱说爱笑的小男孩,看不出和其他孩子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在上幼儿园时被发现存在听力障碍,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导致他的听力越来越弱,几近失聪。2018年9月,在市残联的帮助下,小铭皓不仅得到了免费的人工耳蜗产品,做了耳蜗植入手术,术后还得到了10个月的免费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目前他的听、说能力完全能够适应日常学习与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康复服务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助残疾人实现康复,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样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工作力度。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逐步完善残疾康复救助体系,使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针对各类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市残联全面开展了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服务救助工作,重点对7周岁以内的听力、言语、肢体、智力、视力障碍儿童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并给予康复补助,最大程度地帮助孩子们减轻残障程度,改善生存状况。其中,对各类残障儿童实施康复训练和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视力或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腭裂或脊柱裂手术的,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资助;对重度听障儿童一次性给予人工耳蜗产品成本费10万元资助,对轻度听障儿童一次性给予双耳助听器产品成本费5000元和助听器验配调试费1200元资助;对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儿童在定点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期间的租房等生活成本,给予每人每年不超过2万元的资助。2016年以来,全市已有240余名残障儿童得到了有效的康复救助。
市残联还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医疗等项目纳入了基本医疗保险范围,推动运动疗法等9个康复项目纳入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范围。2018年,我市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市投入专项资金86.8万元,对3536名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实施了康复服务,9560名残疾人得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康复服务为残疾人点亮了生活希望。
本报记者 穆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