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小区建设时车位规划少、道路相对比较狭窄。随着有车的居民越来越多,每次停车都是个头疼的事儿。现在不一样了。”下班时分,家住平山区平山街道前进社区的张剑顺顺当当地把车停进了社区建设的自助式物业停车场,在这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小区里,曾经的停车难问题对他来说已不复存在。
图为长山社区小区里的一面文化墙,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成为平山区精品示范小区之一。林林 摄
为了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近年来,平山区先后投入1.47亿元民生资金,对143个老旧小区实施道路整修、管道改造、房屋整饰、楼道亮化、物业进驻、完善安保措施等工程,改造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惠及当地6万户、24万余居民。其中,创建精品示范小区6个,完成辖区内1000栋居民楼线网改造工程,配合市建委完成72条街巷路整治,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居民生活更宜居。
镜头一:
地面原土裸露,管道由于破损导致排水不畅,每逢下雨就变得泥泞不堪;小区里车辆随处停放,楼道里杂物乱堆乱放,连应急通道都被堵塞——这是小区改造前,千金街道长山社区生源街和千金路部分居民每天都要面对的景象。
长山社区有11栋建于1988年的老旧住宅楼,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小区环境破损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从2017年开始,结合我市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包括长山社区在内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工程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拆违建、铺管网、修路面、建长廊,如今的这里:地下管网得到重新整修,即使雨雪天气楼院也不再泥泞;文化墙上3D主题绘图,为小区增添亮色;新规划30余个停车位,畅通了消防通道,让楼院更有序……这个曾经的老旧小区成为平山区精品示范小区之一。
镜头二:
“这面墙原来属于危墙,偏坡上有个商住两用的垃圾点。这附近大多是饭店和贩卖生鲜的商户,脏水横流原是这地儿常见的情况。”站在解放南二路社保局门前,工人街道曙光社区党委书记刘翠指着对面的一处偏坡对记者说。
小区改造后,垃圾点移走了,挡土墙变成了主题为“海洋”的彩绘墙:洁白的海鸥与浪花在蔚蓝的海面上共舞;海豚和海星在海洋里畅游嬉戏。作为这面彩绘墙的设计者,平山区城建局局长王春博希望不仅借此改变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也能提高大家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先民生再提升,小区改造就是要往老百姓最关注的点上去发力,把有限的力量集中用在‘刀刃’上。”王春博介绍说,“我们一开始就着力解决小区‘无、破、乱’的问题:从无到有,通过完善消防设施、新建休闲广场等工作,解决基础设施缺失问题;修破如新,对小区道路、围墙、管网等进行翻修,解决严重影响小区外观的问题;变乱为整,对小区乱搭盖、乱堆放等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治理,还居民一个整洁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镜头三:
在曙光社区交通局小区住了30多年的薛克敏是一名党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小区义务监督员。每天一大早,他就戴上红袖标,把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状况里里外外巡查一遍。
“我们推选对小区整治工作认知度高、协调能力较强的群众代表作为义务监督员,让他们对小区改造前期设计、后期施工安全、质量和工期等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曙光社区党委书记刘翠说。
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平山区探索推动无物业老旧小区的治理模式从“靠社区管”向“居民自治”转变,建立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完善小区后续自治管理,解决改造后期管理难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改造过的老旧小区普遍成立了居民自治小组,负责监管小区的环境,多方参与共建,小区居民成为管理的主角。
“小区环境改善了,不仅居民住得舒心,还能唤起他们共建家园的热情。”刘翠说,“很多居民自愿承担起小区后续管理事务,社区治理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本报记者 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