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酷热难耐。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如果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中心的版画创作室内,你就可以现场观看桓仁版画制作过程。透过作品向版画传承人深入了解色彩、线条等版画创作工艺,仔细体会版画的创作意境,暑气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了一半。或是,在周末或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到五女山博物馆或满族民俗馆感受高句丽和满族特色民俗文化魅力,同样令人倍感清凉。
以上只是近年来桓仁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改变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自古以来,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的儿女沿浑江而居,在耕种、渔猎过程中形成饮食多样化、风俗民族化的文化格局。为了传承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适时提出“文化名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优势,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传播交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顺时蓬勃发展
该县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建设力度。相继建设了本溪版画院、版画博物馆、版画工坊等创作基地,建成古韵文化街,免费提供9600多平方米的文化产品展销中心,全力推动桓仁版画、木雕、面塑等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产品”模式稳步前进。
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普乐堡镇普乐堡村东明工艺品公司的木雕生产车间,十几位农民师傅正在一丝不苟地加工各式木雕作品,让人着实不忍心前去打扰。多年来,陈东明和工人们一直在传承和发展桓仁版画产业之路上辛勤耕耘着,逐步把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完美融于一体,形成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成功申报为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文化产业品牌。
“耕云种月·桓仁农民版画艺术进京展”、“耕云种月·桓仁农民版画艺术走进辽宁省图书馆”、《虎娃》和《咱家的羊群》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一个个喜人成就令桓仁儿女振奋不已,也令东明、龙江、玉埠工艺品厂等一大批文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纷纷凭借精湛技艺与国内外销售公司签订版画代理销售协议,使版画艺术与市场经济实现完美对接,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的100多个技术工原本都是镇上普普通通的农民,这些年看着他们依靠手艺改善了生活条件,我也蛮高兴的。”陈东明说。他们依据民间风俗、山水风光、历史传说等传统题材,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门口创作版画,表达各自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和向往。一些作品很快得到都市游客的青睐,为他们带去了土地之外的另一份收入。
该县还依托特色文化和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依托特有“文化名片”,通过“文化+旅游”模式,吸引游客“走进来”。重点打造“红色文化之城”,传承黑土地的红色基因。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东北义勇军纪念馆,将红色文化遗址保存下来,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红色文化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我们会对每一位来纪念馆参观的游客细致讲解抗联故事,把家乡的抗联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一位博物馆讲解员告诉记者。
文艺创作滋润万千群众心田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文艺创作“不偏方向、不离群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推出大批体现民风民俗、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文化”主题的文艺作品。编辑出版《魅力桓仁》、《三十年历程》等系列图书100多种;创作《浑江岸畔我的家乡》等地域歌曲600多首。
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等团体陆续创作出众多文学和摄影作品,展现家乡的新人、新故事。高崇的《封禁泪》《八卦情》和孙玉秀的《画在墙上的鱼》分别展现了桓仁地区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群众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可贵品质,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定期举办摄影、绘画比赛,并将获奖作品展于民族文化中心一楼大厅,免费对外开放,令广大群众在欣赏优秀作品过程中受到艺术熏陶。一系列饱含民族气息的乞粒舞、萨满舞展演充分展现了家乡舞蹈的独特魅力,也令广大群众大饱眼福,更加知家乡,爱家乡,在时代进程中奋勇向前,傲立潮头。
“只要这里有展出,俺们就会过来看。看了这些书画作品就知道家乡故事,明白桓仁人真的很了不起。”近日,在县民族文化中心观看“不忘初心, 彩墨圆梦”书画作品展时,73岁的马春明老人激动地说。
乡村生活因文艺表演而精彩万分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该县敏锐地察觉到文化事业在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促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对此,该县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自2008年以来,该县先后在各乡镇创立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增设阅读、绘画天地和就业信息栏和政策宣传栏等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民既能学习农业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又能了解社会文化。
定期开展民间艺术团体基层展演等活动,参与群众超过5万人。现在,每逢周末,各艺术团体都会进村、进社区表演争创新风的歌舞、快板等节目。文艺团体进乡村表演,激活了乡村人的表演天赋,他们也开始在农闲时节表演,广阔的田野上时常响起阵阵歌声、掌声、喝彩声。大伙儿纷纷表示,农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歌舞就像种子撒在了肥沃的土地上。
群众聚在一起看节目,跳广场舞,邻里之间的情感距离也比以前拉得更近,赌博、喝酒、为小事争执的群众也越来越少。“没想到俺们农民也能走上舞台当演员,实现歌唱跳舞的梦想,这回日子比从前有趣多了。”桓仁满族自治普乐堡镇普乐堡村村民王春荣笑着说。
如今,踏入新时代的桓仁不仅传承了源远流长的特色地域文化,还使特色文化从“站得住”转为“能生根”,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载体和支撑,逐步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