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桓仁国有和平林场转型发展实现蝶变——
从砍树卖木材到护树“卖风景”
7月15日,天刚放亮,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向阳乡和平村的姜忠德便踏着晨雾,赶往离家两公里外的景区上班。妻子王俊香则把自家的民宿客栈收拾干净,等待游客光临。
2013年以来,随着桓仁和平林场转型为景区,在和平村,像姜忠德、王俊香夫妇一样农忙耕种、农闲依托景区搞经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改善,家家户户翻盖了新房,不少家庭还购买了汽车。
这样的日子,村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将林场转为景区,将砍树卖钱变为护树“卖风景”,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给这个曾经以偏僻、穷困闻名的山沟带来了巨变。
走“变砍树为护树”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林场的老伐木工、如今景区的护树人,张春友的感触远比村民要深刻得多。
1980年,张春友初中毕业就进了和平林场上班。此后的33年间,他所在的工区每年至少砍树8000棵,堆起来的木材多达4000立方米。
“我们先是砍天然林,天然林砍光了,再砍次生林,后来,连人工林都没得砍了,靠山吃山的日子也就到头了。”回忆起那段日子,
张春友的语调低沉,眼中噙着泪水。
2008年,靠采伐为生的和平林场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后来,像张春友这样的老工人,最多每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
曾经不愁吃喝的和平林场,转眼变为“包袱单位”。
如何抉择,成了摆在桓仁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待解难题。
2010年,抓住国家禁伐天然林的政策机遇,桓仁县委、县政府会同省、市林业部门经过多番考察、反复论证,决定让和平林场走一条“变砍树为护树、变卖木材为卖风景”的绿色发展之路。经过3年的精心规划和大面积见缝插针地补植,2013年9月,总面积2583公顷的枫林谷景区正式开园迎客。
老林场的成功转型一举多得
桓仁枫林谷森林公园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景区收入高达200万元,比和平林场最红火时全年收入还要高。6年来,转型后留任的原和平林场老工人不但有了稳定可观的收入,还有了五险一金,生活明显改善。像张春友这样的老工人,都在县城住上了楼房。
和平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海告诉记者,2013年之前,和平林场附近没有一家农家院,周边村子村民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如今,村民在景区上班,月均收入3000元左右,不少村民还办起了农家院、民宿客栈、土特产品销售店等。目前,每家每户年收入都能达到10万元,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如今,枫林谷火了,全国游客纷纷前来旅游、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老国有林场成功转型为景区后,带动了周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2013年以后,桓仁县委、县政府为当地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公路、村路,直接拉近了大山与外界的距离。如今,老和平林场周边已建成八九处景区,枫林谷、回龙湖、如意岛、房车营地、曼谷小镇、虎谷峡等景区或已开门迎客,或在紧锣密鼓保护建设中。
“国有林场改革,关键是既要保护绿色资源,又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实践证明,桓仁选择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变砍树为护树,变卖木材为卖风景,既为老和平林场卸下了自身包袱,又为桓仁留下了更多宝贵的森林资源。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的成功转型。”桓仁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草局局长王树杰说。
换个“吃法”给村民带来甜头
采访中,和平村的村民们抚今追昔,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述6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王俊香说:“和平林场曾经是桓仁乃至本溪数得着的好单位。一个普通的伐木工人,光凭采伐天然林木,就能获取很高的收入。可是,随着国家禁止采伐天然林政策的出台及林木资源严重枯竭,和平林场这个老国企效益开始直线滑坡。我家老姜以前就在和平林场做临时工,干了差不多20年,好的时候每月能挣千八百的,不好的时候,好几个月挣不回来一分钱。家里盖房子时拉了不少饥荒,我只能出去炸麻花补贴家用。”
“2013年,和平林场改制后成立了枫林谷森林公园,我家的日子才有了改善。现在,老姜农忙时干农活,其他时间都去景区上班。我就守在家里开民宿客栈。一年下来,收入十来万元不是问题。”王俊香说。
“在和平村,像姜忠德家这样由穷变富的家庭数不胜数。这一切归功于和平林场转型为旅游景区的带动,让十里八乡的农民尝到了转型的甜头,过上了好日子。”王明海说。
记者了解到,依托景区,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再度声名鹊起,不仅成为全国闻名的风景名胜地,而且拉动当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节节攀升。仅在和平村,现有民宿就达56家,餐饮饭店80余家,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余人。
辽宁日报记者 丛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