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朋友遇到个问题,他的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前段时间他的孩子和他提出,期末考试如果考进班级前三,希望父母给他的游戏充几百块钱,面对孩子十名左右的成绩,朋友答应了。结果孩子真考了班级第三,孩子兴冲冲的来要奖励,这时朋友犯难了,因为他不想拿这个钱,按他的说法,他不是心疼钱,去游乐场,买书等等花费多少都没事儿,但是给十几岁孩子游戏里充几百块钱,总觉得是害了他,让他更沉迷于游戏了。他希望我能想个办法把这个承诺赖掉,说到这儿,他还抱怨后悔当初承诺得太痛快。

  对于这个问题,我先是有些哭笑不得,随后却陷入深思,思的是: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承诺到底意味着什么,随口开出的玩笑吗?想想办法就能赖得掉吗?更为孩子辛苦的努力“叫屈”,连几百块钱的承诺都换不来,孩子努力的价值究竟何在?不禁让我想起《曾子杀彘》的故事,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孩子,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进而纠正妻子对孩子教育的表达不能信口开河,要言而有信,否则将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以一种高姿态去俯视孩子,把孩子当成附庸品,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处理问题时站在了孩子面上,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骗一骗没什么;小孩子记不住,转眼就会忘了;孩子哪有那么多要求,少给些东西他也不会少什么。甚至,部分家长完全继承了封建家长的传统,对孩子只有简单粗暴的打压。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样,是最直接的诚信品质的播种者。如果我们失信于孩子,就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也就等于在教育孩子做一个无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