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闷湿的暑热笼罩在本溪的城乡。在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山间密林里却是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在风光秀美的关门山中,曾设有东北抗联第一军重要的秘密交通站。

    在同行的关门山森林公园管理处主任石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关门山抗联交通站,这里依山而设,在高林密树的遮挡下,掩藏得极为隐秘。八十多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眼前的神秘山洞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再次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东北抗联第一军进入本溪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后,像一枚钢针狠狠扎进了敌占区的心脏,有效地延缓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为了拔出抗联这根“肉中刺”,1935年秋,日军实施了“集家并屯”和“三光”的恶毒政策,他们把和尚帽子山区抗联根据地的山村民房全部烧毁,强迫大批分散居住的山农搬迁到指定的“集团部落”里居住,并在四周修筑高墙、碉堡。山农出入都要检查通行证,各项活动都受到了严格控制。同时在“集团部落”中实行“保甲连坐法”,规定一人“通匪”,大家都要受到株连。企图以此来隔断抗联与人民群众间的联系。

    杨靖宇针对日军的“集家并屯”政策,带领抗联一军干部战士积极加强后勤补给交通线和密营建设。在和尚帽子大山周边的关门山、老边沟、洋湖沟、红土甸子等地都建设了分布广泛、地址隐秘的密营区、储备库、医疗站和交通站。各村老百姓把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粮食、衣物以及获取的情报,通过村长和“反日会”秘密送到交通站,抗联军需小分队定期到这里来取,各种补给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和尚帽子根据地。尽管敌人的封锁十分严密,但胸怀保家卫国情怀、心系子弟兵的当地群众依靠着智慧和勇气,硬是在这高山密林中和抗联搭建上了这条饱含着军民鱼水情的生命补给线。

    1937年,日伪军的“集家并屯”还在继续,关门山前的水簸箕沟村(现名陈英村)有一个加强连的伪军正在挖沟修“围子”,抗联一军一师的军需分队正巧来关门山交通站取军需物品,他们得到村民提供的情报之后,采取夜间偷袭之策,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他们全部缴械,缴获机枪11挺,长短枪40支以及其他物资。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下,抗联部队时常对妄图修建“集团部落”的日伪军展开袭扰,直到抗联一军撤出本溪,该地区的“围子”也没能建成。

    站稳脚跟的抗联一军在本溪县东大阳村组建了抗日政权,改编当地抗日山林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减租减息、反奸清算斗争,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杨靖宇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对关门山抗联交通站从开始设立,就严格执行保密措施,从抗联进驻本溪县到撤离,关门山的抗联密营和交通站都没有暴露。如果不是八十年代抗联老战士黄生发的现场指认,关门山交通站或许至今仍不为人所知。

    本报记者 武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