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由田连元主笔编写的《评书表演艺术》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田连元将自己毕生舞台艺术的经验和对评书艺术的思考做的一次归纳总结和系统整理。三年来,为了完成这样一部曲艺理论著作,田连元倾注了大量心血,仅手写笔记就达二十多万字。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曲艺教材的空白,是曲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同时,这部著作的完成也实现了先生多年的心愿——为评书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将这门古老艺术发扬光大。

    田连元是“本溪评书”的标志性人物,2008年“本溪评书”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田连元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本溪评书传承悠久、影响深远,评书艺人田希贵为第一代传人,民国初年开始在河北、天津等地说书;第二代传人田庆瑞民国中期学艺并开始在吉林、辽宁说书;第三代传人田连元早年随父学书,后师承评书艺人王起胜,17岁登台说书,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本溪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自成一派,以《杨家将》《水浒传》等享誉书坛。田连元的评书拓宽了评书艺术表演的新领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主线,独树一帜、独具风范。1981年,田连元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评书《杨家将》轰动海内外。1985年,田连元在辽宁电视台首开电视评书联播的先河。田连元的评书明书理,讲书情,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文化意识,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在去芜存菁、推陈出新上下功夫,不愧为评书大师。

    在舞台上,田连元是“满台风雷吼,全凭一张口”的说书艺人;在舞台幕后,他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笔下千古兴衰,写尽人间百态”的曲艺作家;数十年的舞台历练和文化积淀,让他又成为自成一家的理论专著学者和曲艺理论家。田连元既能说书,又能创作,更为评书这一非遗项目的传承尽心尽力,是当之无愧的评书艺术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自1988年首开山门至今,田连元已收徒12人,弟子遍布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为评书艺术的传承发展,广传薪火。同时,为使评书艺术传承开辟新途径,田连元被辽宁科技大学聘请为主讲教授,在该校开设了全国第一个评书本科教学班,为高校曲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所作出了卓越奉献。

    因多年来在评书艺术表演、传播、传承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田连元于2012年被授予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被授予“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比这些成绩取得更令田连元感到欣慰的是,在本溪,他的艺术传承后继有人,评剧花派名家张丽华去年拜入田门,立志继承先生衣钵,将本溪评书发扬光大。而且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群众艺术馆联合组织举办的《本溪评书》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古老的评书艺术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为评书艺术埋下了新生的种子。评书在这片土地上依旧欣欣向荣,充满生机,也必将人才辈出。

    记者手记

    田先生一生与评书为伴,给人们奉献了无数精彩的故事,经典的桥段。特别是先生到了晚年,致力于对评书艺术理论的梳理和总结,致力于评书艺术的传播、传授,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弘扬鞠躬尽力,尽显大家风范。

    对任何非遗项目的保护,都应该是活态的传承。而评书的生命力,来自于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欣喜的看到,在阔别电视屏幕多年之后,田先生的评书新作《施公案》在北京卫视播出;“北京评书大会”也是叫好叫座;每天电台的评书联播节目依旧有着大量忠实的听众……这一切都表明,评书艺术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桌一木一折扇,一个人就能演绎上下五千年,评说人间千百味,评书是一个人呈现的精彩。可是评书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却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给评书更多的舞台空间,给更多人以接触评书艺术的机会,让评书艺术这朵艺术奇葩永远根植广阔的群众沃土,评书就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正像田连元先生说的那样,评书是一门语言艺术,只要人还说话,评书就不会消亡。关于评书的故事,我们期待着下回分解,关于评书的未来,我们期待着精彩永不落幕。

    本报记者 蔡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