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地处辽宁省东南部,属长白山脉与辽东丘陵的交界地。这里,地美物博、山清水秀,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生态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6%。

    本溪,山川秀美、景色宜人。这里,山水洞泉湖,如诗如画;这里,碑文摩崖刻,有韵有歌;这里,地质特色鲜明,有国家地质公园;这里,四季分明,亦憩亦游。

    近年来,本溪市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生态经济支撑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实施,不断做优生态旅游,发展绿色文旅产业,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有机融合,构建了全时全域全景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如今,本溪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生态工业 低碳高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本溪市提出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并以此为抓手,启动了“青山、蓝天、碧水”三大工程,采取节能减排、流域治理、矿山修复、控制城市扬尘、完善和提标改造各级污水处理厂等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持续向好的态势发展。

    本溪市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统领环境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大力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培育生态产业、环保产业,致力打造“绿色钢都”和“北方药谷”。

    本溪有着上百年的钢铁产业发展史,始建于1905年的本钢集团公司是国内知名钢铁企业,先后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万吨、烧结产能820万吨、炼焦产能80万吨,实施了发电厂高压车间除尘改造、转炉系统节能环保改造及180吨脱硫、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高炉冲渣水余热供暖、烧结机余热发电等一大批节能减排及综合利用项目。从2018年起,本钢集团展开第三轮大规模技术改造,以绿色制造为代表的节能环保项目成为主攻点,包括能源二次利用、环保治理等16项技术改造项目将陆续落地生根,本溪市的钢铁产业将跨入“绿色时代”。如今,本钢集团拥有2300毫米带钢热轧机组和4747立方米炼铁高炉,两套冷轧、四套热轧机组整体技术装备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溪市以桥北和东风湖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为两翼,全面承接本钢集团上下游产业配套和延续,建设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在溪湖区建设国家级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加大废钢铁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南芬精品铸件和本溪满族自治县人参铁产业园为依托,发挥本地优质铸造生铁资源优势,建设高端装备精密铸件产业基地,使全市钢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丰厚度不断提高。

    2012年,本溪高新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2017年,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竞争力排名50强中位列第28位,同时拥有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性大平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等7个国家级高端品牌,正全力打造“中国药都”。

    生态农业 独具特色

    本溪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高效特色农林产业,做大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林下参、辽五味、山野菜为主的林下经济,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本溪、桓仁两县分别拥有4万公顷刺五加基地,面积居全国前列;拥有年产2000吨的冰葡萄酒产地;拥有林下参62.16万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绿水青山,实现了“不砍树也致富”的梦想。同时,通过发展坚果种植产业,达到了“退耕不减收”的目的;通过秸秆青储和冬季圈养等“封山不禁牧”方式,既保护了林木又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本溪市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食用菌、山野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产业。大榛子种植面积1.77万亩,软枣猕猴桃种植面积1000亩左右。截至目前,全市中药材总产量3.46万吨;食用菌栽培3650万袋,总产量3.3万吨;山野菜种植面积4.71万亩,总产量1.52万吨。全市销售收入实现超亿元企业达到10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农产品出口总额累计达1.2亿美元;共有各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经营主体1900家,年利润总额9.61亿元。

    与此同时,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5年来,本溪市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共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面积127万亩,共涉及40个乡镇、288个行政村、2314个村民组、13.7万农户。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8.6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发展,全市农业合作社发展到1035个,入社成员4.7万人,发展家庭农场76家。

    为了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步伐,本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发展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经济林30万亩、以北药为主的林下药材31万亩,全力打造品牌林业、惠农林业。本溪先后获得“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国森林中药材产业基地”和“中国森林食品产业基地”等称号。

    生态旅游 全域全景

    本溪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起步较早且资源丰富,山、水、林、泉、洞等旅游资源十分多样、独特。其中,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遗址文化、关东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地质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体系比较完整;森林覆盖率高,具备开发价值的旅游山峰近400座;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6处,枫树资源面积26.5万亩,秋季到本溪赏枫观景已成为本溪文旅的名片之一。

    同时,著名的东北人文祖源庙后山、东北文化名山铁刹山、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开创中国抗日斗争史的东北抗联红色遗址及抗联纪念馆等都是本溪独有的文旅资源。此外,本溪更拥有优质的地表温泉。

    本溪近年来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扎实推进“文化 旅游”融合发展,通过做好冬季旅游,增加地域特色和旅游线路,大力发展四季旅游、全域旅游,打造本溪文旅特色品牌,进一步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开发。

    本溪市不仅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把冰天雪地也当作金山银山,着力开发冬季旅游产品,解决旅游“半年闲”问题,努力打造全域全季全业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已规划建设红色旅游、自驾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空中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购物旅游等13条特色旅游线路,以加快推进本溪旅游业从原始粗放状态向政府规划引领和统筹的转变,完成本溪旅游从景点到全域、从门票经济向服务经济、从一次性观光消费向重复性休闲消费的蜕变。本溪市加快建设旅游文创产业园区,依托桓仁满族自治县的版画、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农民画、平山区的剪纸、明山区的农民牡丹画、溪湖区的新媒体、南芬区的辽砚等项目,基本实现了“一县(区)一品牌”。

    本溪市坚持文化与旅游资源相互融合、滋养和生发,叠加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民族民俗、工业遗址等多方面优势,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发展的品质和内涵,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升级。以“抗联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融合,打造了“重走抗联路”等红色旅游品牌;对本溪湖工业遗产群的保护、开发、利用,为城市旅游和文创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举措,本溪市已撬动百亿元社会资本,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8月16日《 人民日报 》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