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展馆。14年前,这里还是砖块垒砌的工棚;如今,这里汇聚文物2000余件,日接待千人。
14年,抗联将士奋战白山黑水,江山血染;同样十四年,陈列馆传承红色记忆,让他更觉重任在肩。——他,叫张鹏一:14年,从抗联故事的倾听者到讲述人,从抗联精神的解读者到传承人,从抗联历史的学习者到研究家,张鹏一经历了太多的洗礼与沉淀。
筹建史馆初期,拜学者、查档案、做记录、改方案……从史馆开工到建成的600天里,他马不停蹄夙兴夜寐。他的案头,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与抗联有关,虽然他是听着抗联故事长大的,但那些是故事,不是史实。为了弄通抗联史,他白天奔波在筹建工地和寻找文物的路上,晚上挑灯夜读,常常通宵达旦。几年时间里,他研读上千万字的文献,记满了几十本读书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梳理了东北抗联每一次战斗、每一名战士,每一行字都饱含着深情……
建馆,收集抗联烈士遗物是重头戏。14年来,张鹏一不仅走遍了本溪满族自治县3300多平方公里的沟沟坎坎,足迹遍布东三省大山深处抗联烈士浴血的每一个地方,算起来,行程两万多公里,相当于绕赤道走了大半圈。而许多文物的征集,故事里面有着故事。
靖宇马刀是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曾被对杨靖宇将军有救命之恩的一户蒋姓人家当做传家之宝收藏。张鹏一辗转找到蒋家后人诚恳征集被婉拒,可几次拜见后,蒋家人为张馆长的情怀所动,无偿捐赠了马刀。当张鹏一又找到杨靖宇的警卫团长刘喜顺鉴定时,老人挥刀激动地唱起了抗联军歌。在场的人无不泪流满面,陈列馆开馆的那天,老人也来了,非要与张馆长照张相不可。
在邓铁梅的老家,张鹏一在地里发现了英雄用过的石磨,烈士后人也将窗棂、算盘药壶等文物一并交给张鹏一,在陈列馆还原了英雄的故居。
正是出于对张鹏一的信任和钦佩,很多老抗联的后代自愿向陈列馆捐赠日本军刀、砚台、钢笔、枪套等文物。这使得目前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成为全国抗联题材纪念馆中史料最全的一个,馆藏抗联军级以上将领使用过的遗物、文物100多件,也居全国抗联题材纪念馆之首。
在张鹏一眼里,这里的每一个图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为赶走倭寇,拯救东北、那些血性儿郎毁家纾难、举旗抗日,以最少的人数、最长的时间、最纯粹的信仰、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最险恶的自然环境下爬冰卧雪,14载血与火、生与死,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这,让张鹏一在灵魂深处受到震撼。
英杰万古。除了血性,他们还有文化。从“穿上征袍擐盔甲,志强男儿保国家。”再到“三江出奇兵,辽东跃骏马。白山黑水齐出动,复兴我中华”——杨靖宇的诗词闪烁着民族不朽的魂魄。从家书的字字泣血到“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豪迈——赵一曼舐犊情怀之外更具阳刚风骨。“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李兆麟的《露营之歌》穿越千年,又透着“国风”与“小雅”中战争残酷的况味。
张鹏一说,万难不屈、百折不挠是抗联文化的灵魂。从筹建抗联纪念馆的第一天,他便种下了一个情结:他必须让这些生死关头的歌,枪林弹雨的歌,照亮黑暗的歌,永远闪耀。这,是对抗联精神最好的传承。
所以,除了任主编创办全国第一个抗联史学术刊物《东北抗联史实研究》外,他还出版了抗联史论文集、抗联歌谣集、歌曲集,抗联文物故事集、抗联诗赋集,多次主持召开全国抗联史研讨会,应邀到各地宣讲抗联精神,他也因此走上了中央电视台,走上“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
14年来,张鹏一被授予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等殊荣。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也先后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张鹏一说,重走抗联路,是本溪这方水土的红色经典;传承爱国魂,是他永远的初心。讲好抗联故事,宣传好抗联精神,就是他的情结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