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描述:

  “回望2008年

  它大概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

  不仅如此

  2008年,在平安的发展历史上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一年

  中国平安首次入选了“财富500强”

  排在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

  平安在2008《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

  名列第293位,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专栏——

  「请回答」系列第四期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08

  平安的走向世界那一年

  看平安如何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

  国际化序曲,艰难谈判引“外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在这一时期,为了指导审批外商投资项目,从1995年开始,国家计委开始编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此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其适时修订,作为指导外商投资经营的依据。从此,对外商投资指导走向常规化。

  平安清晰地把握到这一时代脉络,认识到引进外资对于公司发展的意义。在平安看来,作为战略性投资者出现的外资股东,他们投资前有详尽的调查、论证,投资后能保持良好的耐性,愿意帮助企业尽快建立起持续盈利能力,同时在专业领域更能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和合作。

  “要迈开步子,实现快速、长期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首先就要引入外资股东。”

  适逢全球性证券和投资巨头高盛、摩根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经过政府介绍,平安有了和摩根、高盛接触的契机。由于双方文化思维差异、管理机制及方法方面的分歧等等因素,融资的过程可以用“艰难”两字来形容。

  据当时的谈判组成员回忆,“每一项合同内容几乎都是吵架吵出来的,谈判甚至破裂了三次。每一次,双方都彻底决裂,要求对方归还曾交换过的‘信物’。”

  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历时一年,终于,在1994年,中国农历狗年,平安决策层首开先河,向两家国际著名的大财团敞开了大门,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取得平安13.7%的股份。消息传开,变成了中国企业吸引外资入股的一件大事,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讲,意义非凡。

  摩根、高盛的入股也成为平安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平安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大陆吸收外资参股的保险企业,这使得公司在资本结构上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

  同时这更意味着,平安没有成为别人的复制品,而是闯出一条全新的路。外资股东的加盟,是平安真正意义上国际化的开始,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平安更是积极寻求海外上市,以更进一步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获取长久的资本动力。

  在吹响国际化序曲后的几年,平安事业转入快车道,迎来了自己业务高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黄金阶段。

  借桥过河,构建“外体”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中引进公司治理的理念,并于1994年颁布中国第一部《公司法》。从此中国公司治理有了法规可循,走向了制度化的规则治理。

  随着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平安也意识到公司治理与管理的重要性,据当时的管理层回忆:“公司的发展是很快的,但我们也发现了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业务发展超前,而管理滞后。”

  平安逐渐萌生了提升管理品质的想法,构建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外体)。对此,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提出了著名的“过桥论”:“河水湍急,我们为什么不请懂的人搭座桥,帮助我们过河。”

  欲借桥过河,那么“桥”在何方?

  经过摩根和高盛的推荐,平安请来了世界一流的咨询顾问公司——麦肯锡,希望借助外力推动公司发展。看看咨询巨头麦肯锡的‘履历’——世界上最著名的全球性管理咨询公司,成立于1926年,在39个国家拥有74个分公司,4 000多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专业咨询人员为其工作,全球排行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接受过麦肯锡的咨询服务。——这座“桥”的质量不可谓不过硬。

  那么渡河之后,平安抵达了怎样的彼岸?

  平安借助外部力量的资讯能力和丰富经验,用国际同业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流程来革新平安现状,基本形成了国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和标准,并在国内同业中创下许多行业第一:

  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按国际标准进行审计;第一家聘请国际精算师事务所,出具国际标准的精算报告;第一家引进国际通行的核保核赔制度,使公司的行政系统和业务系列逐步分离,形成了行政与业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等。

  同时平安还结合中国实际,潜心研究、建设出一个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应国情的综合金融集团控股架构与模式。目前平安“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模式就是在这个时期孕育出雏形的。

  自资本国际化之后,平安在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层面上也向国际标准看齐,全面奏响平安国际化道路的长歌。

  种下梧桐引凤凰,招揽“外脑”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有过著名的“白猫论”,而平安将这句话灵活运用到公司的用人实际上——“不管白猫、黑猫,还是洋猫、土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对平安而言,不管海外人才,还是本土人才,只要能将公司发展起来,并且带领公司保持持续领先,就是好的人才,就要大胆为公司所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安开始推行国际化管理战略。面对开放的大势,平安深知要赢得这场国际化的比赛,必须要跟经验丰富的对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必须有一个能参与竞争的国际化管理团队。

  管理的国际化,关键是人才的国际化。平安在“借桥过河”构建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外体)的同时,也在组建一支国际化的高阶人才队伍(外脑),并给予他们发挥才能的职位、配备给他们开展工作的资源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薪酬。

  事实证明,平安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成效显著。在这支星光熠熠的人才队伍里,有亚洲保险教父梁家驹、总精算师斯蒂芬?迈尔、国际银行家理查德?杰克逊,还有如今平安集团的两位联席CEO李源祥和陈心颖,以及陆金所控股CEO计葵生。

  值得一提的是,后5者均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国家对于平安国际化人才战略的认可。

  种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得益于平安的国际化人才战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汇集一堂,共同组成了平安优秀的管理团队。

  数十年来,他们为平安每一步关键战略的推进奠定了基础,也在寿险、银行、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突围,一步一步引领着平安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平安奏出了一支国际化发展的协奏曲。

  国际化战略“三部曲”,奥运年奏响最强音

  改革开放的伟大契机,为平安的国际化视野与格局创造了先决条件。

  建设国际化金融企业的想法一直贯穿于平安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之初,平安就制定了“三外”的国际化战略,即资本国际化(外资)、国际领先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外体)以及国际化的高阶人才队伍(外脑)。这三者,组成了平安的国际化战略三部曲。

  终于,在2008奥运之年,平安的国际化“三部曲”奏响了最强音——平安首次挺进《财富》世界五百强!无独有偶,2008年的早些时候,平安在2008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排名第293位。

  两个排名就像是对平安多年拼搏在国际化之路的一种激励,同样也昭示着平安已经在世界企业之林崭露头角,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渐渐行稳致远。

  至此,世界听到了平安的奋斗故事,而平安也已踏上新的台阶、步入新的时代。

  崭新的未来,正等待着平安的到来。

  平安在“三外”的国际化战略指引下

  一步一个脚印

  在短短20年时间

  跻身世界500强

  雄立于全球企业之林

  让世界听见了

  属于平安的声音

  而下一个10年

  平安的路又在何方?

  敬请期待

  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专栏下一期——

  【请回答2018】

  【节日专属福利】

  在评论区分享

  2008年让你记忆最深刻的个人故事

  我们将会为

  点赞数前10位的留言用户

  各送出价值100元的京东购物卡1张

  数据统计截止到10月14日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