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之际,历时一天半的纪念红山文化命名65周年“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上,30位专家学者先后作了专题发言。谈及观展感受,他们普遍认为展览内容既专业、权威、全面,有丰厚的学术价值,又丰富、直观、鲜活、接地气、有看头,还有传承中华文明、普及文物知识、惠及普通百姓的科普价值。步入展厅,就是登上学术殿堂,也是迈进公益课堂。
研讨会和文物展有机结合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永刚是本次研讨会主持人之一。他认为,考古最好要观察到实物,看到实物和不看实物有时认知是不一样的。譬如玉器的颜色、质地、透明度、形状及薄厚等,文字都不能精准地表述清楚,即使是清晰的照片,因在色泽、角度上受限,也无法完整地呈现实物。而“又见红山”展将一个高端学术研讨会和一个专题精品文物展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观点、有思想,有图片、有实物,有规模、有高度,这样的文物展颇有创意,在东北地区还是首次。
在朱永刚看来,“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的学术价值非常高,由红山文化所在地辽宁和内蒙古两地相关部门联袂主办,又邀请国内考古界、文博界、文化界等红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用一天半的时间举办学术研讨会,30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研讨内容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辽宁、内蒙古两地考古研究的专题发言,有国家考古领域顶尖专家的专题发言,有红山文化历史问题的分析,有红山文物考古细节的认知,还有关于良渚文化、中原文化有关问题的发言,反映出专家学术研究视野广、观点新。像考古学家郭大顺提出的中国史前文化的礼制建设,研究馆员熊增珑关于近十年辽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的综述,研究馆员郭明讲的通过陶器制作、使用方式的比较来推断社会人群分层结构等学术观点、研究方法,都充满了新的见地。
红山文化文物一直是国内外博物馆展览的重要题材之一,而本次展览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集中展示红山文化出土的精品文物。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认为,“又见红山”确实是精品文物荟萃,以往的红山文化展览所展文物多为玉器,或者说突出展出玉器,这次展出的246件文物有玉器,还有陶器、石器,特别是还展出了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十几件石器文物,这些以前只在资料上见过图片,很多实物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次展出,不仅是辽宁、内蒙古联袂集中展示红山文化考古成就,还汇集了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历年来的重要考古成果,具有当下红山文化研究的最高学术水准和文化价值。
对红山文化进行学术定位
研讨红山文化,该如何对红山文化进行学术定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赵宾福。
就红山文化在中国北方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在东北亚考古中的学术定位,王巍提出,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距今5000多年前最发达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进入区域性文明的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红山文化或者说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分布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进入早期文明的区域,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
赵宾福认为,全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看中原,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看辽西,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看红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红山文化辽西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和建平牛河梁两处重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考古界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理论和走向中华文明探源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基础。换言之,利用考古学材料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是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开始的。与此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红山文化在全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的知名度。现在,如果让我们在整个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中,选择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考古学文化标志,那一定非红山文化莫属。因为红山文化是东北地区的明星文化,是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及广大社会公众认识东北考古和关注东北考古的一张名片。
记者看到,会场内外、讲台上下,新思想、新观点、新思维时常引发专家学者的学术争鸣。
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和科普性
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曾在1988年到牛河梁遗址参观,那时牛河梁遗址发掘不久,所展现的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令人震撼,有石破天惊之感。这次张居中应邀参加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参观“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时,看到这些年红山文化的发掘成果在此集中展示,他再一次感到震撼。他认为,这个展览策划得非常好,展出的文物、资料很丰富,可以全景式反映红山文化考古面貌。考古工作者观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可以了解红山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水平;而普通百姓观展,布展内容涉及历史源流、背后掌故、流传脉络等,文字介绍直白明了,并不流于枯燥,文物与文字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堪称一堂考古题材生动的科普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年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决定了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张居中认为,研究红山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在梳理中华文明的根脉,温润炎黄儿女的灵魂。“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就在于展示、宣传红山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对于我们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刘国祥身兼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一职,记者注意到,他在参观“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时,一边仔细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一边拍照,还一边为周围观众讲解。他说,这个委员会的成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考古的大众化,让普通民众了解、熟悉考古,愿意将考古融入自己的日常文化生活,使考古这门相对“小众”的文化门类流行起来,担负起构建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的责任。他建议,红山文化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但它最重要的遗址在辽宁。所以,两地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自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以来,两地考古工作者都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他认为,这些成果不应该只是学术界拥有,应该把它推向大众,现在两地共同搞了这个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的展览,就是要使红山文化研究成果被世人熟知。
本报记者 赵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