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范围规模最大以唐代书画呈现大唐风韵的展览。

    这是展示辽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辽宁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

    这是一次中国人寻找盛世复兴的精神之旅!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自2019年10月7日开展以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探讨,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震动。

    通过这次大展,进一步让世界认识到:辽宁有文物、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辽宁是文物的富集之地。这是辽宁之幸,更是辽宁之责。

    1    起点高端 难得一见的“文化盛宴”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是迄今联合参展单位、参展省份最多的一次唐代文物大展。参展的文博单位除我省的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外,还包括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放眼全球,国际上举办过有相当影响力的唐代文物展览吗?有。今年初,日本东京推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但这次展览的重点只是27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其他展品多为日本文物,仅就展品的数量与级别、性质而言,其容量还不够大,也不够高端、不够纯粹。

    回视国内,其他省市举办过有一定影响力的唐代文物展吗?有。2017年4月9日广东东莞举办了“大唐之美——‘一带一路’背后的器用”;2017年12月13日天津举办了“盛世·和平——‘一带一路’下的唐代文物展”。但这些展览普遍缺乏国宝级的唐代精品压阵,自然不具备令人翘首以盼的广泛号召力。

    那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过类似的唐代文物展吗?有。1999年,为纪念建馆50周年,辽博曾举办过馆藏古代书画展,但受当时的传播条件所限,外界知之不多,另外,那次展览并非所有的唐代书画悉数亮相前台,展品也不够全。

    唯有这次“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隆重推出了100件高品级的唐代文物,其中文物94件(书画碑拓类文物53件,其他41件),复制品6件,56件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包括《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万岁通天帖》《仲尼梦奠帖》等饮誉中外的传世唐代书画,包括新疆发掘的唐代绢画、敦煌藏经洞的唐代写经及难得一见的三彩器、金器、木器、雕塑等唐代精品。

    此次大展,是对这些国宝的尊重与敬畏,是对盛唐历史深厚的情感与向往,是一份对辽宁文化的火热情怀与厚重心意。所以,它办得隆重,办得精彩!

    唐朝建国(公元618年)距今已过1400年。纸寿千年,因此,那个时代留下的纸绢类艺术品,哪怕就剩块纸片,留条绢角,亦为稀罕物。后摹之作尚且万众热捧,唐人原作更是稀世难见。

    据“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策展人、著名学者刘传铭介绍,留存至今且被海内外学界公认的唐代书画作品数量不超过10件,而其中的不少孤品在辽博,如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在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论家孙世昌看来,能与此图相较的,只有《捣练图》与《虢国夫人游春图》,但这两件作品断代不到唐,是宋摹本。《捣练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虢国夫人游春图》在辽博。又如辽博馆藏的唐摹本《万岁通天帖》,历来有“下真迹一等”之美誉,有人猜此帖为欧阳询所摹,有人猜此帖出自褚遂良、虞世南手笔,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直言,这是当年薛稷、钟绍京的得意神作。元代书法家张雨认为此帖的艺术成就不逊原作,明代文徵明更是盛赞此帖“固当为唐法书第一”!

    故而,刘传铭这样表述:“别看辽博地处东北,不在中原文明核心区,但该馆所藏的唐代书画,品级却是‘一等一’的!”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虽以唐代书画展品为主,但其他唐代文物也不容小觑。如唐中期的伏羲式七弦十三蚌徽的“九霄环佩琴”,紫檀岳尾、轸、足,皆红木镟成,“九霄环佩”与“清和”方印皆为原刻,传世唐琴极少,此琴非常珍贵。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唐代写经,除辽博外,大概只能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才能看到。唐代书画尚存“真迹与摹本”之争,而这些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写经,则是真正的唐人遗墨,其真伪毫无异议。那些唐代无名氏笔下生动流出的工整、秀丽的文字,无声传递着一代唐楷的盛世风韵。

    这次大展,辽宁本土的唐代精品文物几乎是倾馆而出:辽宁省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的“唐代书画”、朝阳博物馆的“唐三彩”、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唐代的东罗马金牌饰、金戒指、金币”……展陈品如此高端而丰富,涉及区域如此广泛,足见今日辽宁与大唐王朝的深厚渊源。

    2    学术高度 大展里的“创造与创新”

    辽宁省博物馆举办过很多展览,这次“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的展品较之以往,有何与众不同呢?

    首先,此次大展的学术起点高。辽宁省邀请了全国学术大咖相聚辽宁一起出谋划策,正是他们不遗余力的斧琢指正,他们的权威与专业,他们的共襄盛举,为大展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实的学术保障,营造了格调不凡的学术境界与学术高度。

    “创新思维,引入文化学者策展”是此次展览的一大特色。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履生表示,高水平策展很重要,策展的过程是放大藏品价值的关键环节,只有把藏品的丰富内涵挖掘出来、串联起来,提供给观众,才能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策展人,是在书画界、文艺界、史学界、理论界皆有建树的学者刘传铭。为了这次大展获得与文物本身价值相契合的成功,重现大唐文明的盛世华章,刘传铭前后酝酿、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并多次到辽博,积极投身展览的架构、逻辑关系甚至相应文字的撰写工作,为展览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可遵循的途径。

    为了深入研究挖掘此次展览的学术价值,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两场高端学术论坛,分别为:“又见大唐”之多维透视与“又见大唐”之国宝生辉。两场高端学术论坛邀请了葛承雍、王小甫、王邦维、连辑等知名学者,多视角深入探寻、解读文物的厚重价值与展览的深远意义。

    其次,此次大展采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在展陈创新上做足功课,做透文章。

    为使观众更好地观赏、理解展品,辽宁省博物馆首次与数字科技公司合作,以高科技数字成像技术倾力打造文物数字体验场景,通过阿尔法全息数字化屏风“全唐画”、数字再现敦煌石窟、大明宫重现等,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观赏文物,体验大唐盛世的辉煌。据介绍,此次采用的阿尔法全息数字化屏风“全唐画”技术,在国内文博展览中是首次应用,是辽博的一次大胆创新。凭借这一先进技术,观众不仅可以近距离观赏珍贵文物,借助数字科技穿越到大唐,看到“复活”的杜甫,观察虢国夫人的生活环境,还能通过触摸屏技术,实现对唐摹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国宝的数字书法体验。观众可以现场临摹名家书法,并打印留念。

    观众普遍反映,一走进辽博展览大厅,即被制作大气脱俗的“又见大唐”光幻画幕所吸引,动感十足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衣着鲜亮的《簪花仕女图》,瞬间便拉近了观众与展览的心理距离,无形中将到访者引入那个多姿浪漫、令人神往的盛唐世界。

    筹备此次“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辽博的工作做得很细,细到对书画中一个官衔、一个称谓,甚至一个字的解读。如《万岁通天帖》2018年底展出时,只有简略的图标,此次再展,全文详解。又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展示,将学术界对虢国夫人真实身份的几种推测,尽数推出,还对图中人物的肌肤、穿戴、用具等逐一做出图解,细到对“鞍鞯”“障泥”的局部分析。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此次大展精心设计的装帧美观、注释精准的展览图录,既是可供学术研究的专业书刊,又是值得珍藏的特别纪念。一经推出被争相抢购,而今已销售一空。

    为了加强普通观众对唐代风俗的了解,有效融入书画展的特定氛围,辽博还结合展览精心设置了“大唐补习班”,分设“大唐风韵入门班”“施妆粉黛精英班”“霓裳羽衣全能班”等四大单元,在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中,完美实现观众与“大唐”的“零距离”接触。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文物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对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举措。

    3    寓意高远 寻找千年未变的 情感密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一千多年来始终以其开放、包容以及惊人的开拓创造,散发出永久的魅力。文以载道,诗以采风,唐代书画正是那个时代的生动写照。

    因此,这次“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是在中华民族辉煌历史中萃取文化动力、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增强文化自信的特别体验。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对大唐书画超越时空的亲切感,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千年未变的心理结构和情感基因。“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释放的正是中华儿女期盼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永恒的情感密码。

    在刘传铭看来,大唐文明是一个多角度反映出来的文明,其总体的时代精神是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这与今日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的宏大设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当下回味、咀嚼陈展文物背后的浩荡光阴,重新回到那个被称为“盛唐”的时代,对当代中国人,尤其对当代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观众来辽博看大唐文物,不仅是看那些经过时光淘洗的“缤纷文物”,更应该思考我们文明的根本,想想我们应该继承什么,发扬什么,为今日盛世做些什么?

    刘传铭表示,再好的文化产品,终究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大家来看展览,会被精彩的设计、精美的文物带回到那个时代。重回大唐,和那个时代对话,而这个“对话”,恰恰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真情再现,是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最生动的心灵认知。

    文物是凝固的光阴,遗址是活着的历史。在此次“又见大唐”之多维透视高端学术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葛承雍特意提到了辽宁古都朝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他介绍,朝阳曾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名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会点。当时的朝阳叫营州,其战略地位之关键、东西方商贸往来之频繁及经济的活跃度,打个形象的比喻,相当于“唐朝的深圳”。因此,谈“一带一路”,讲“丝路精神”,今日辽宁绝非边缘区,而是丝路重镇所在地。

    朝阳著名学者、《前燕后燕北燕史》主笔周亚利女士补充说,诞生于辽西朝阳的三燕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公元三世纪,从辽西迁徙万里,远赴青海雪域高原建国的慕容吐谷浑部,在大西北开辟了“丝绸南路——青海路”;历来不受关注,国祚仅29年的北燕冯氏王朝与周边的契丹、库莫奚等游牧民族友好往来,参与了因战乱封闭多时的“草原丝绸之路”恢复与建设;北燕亡国后,300名落难王族于辽南下海,漂泊万里定居岭南,又与俚族冼氏通婚交好,开发粤西收复海南岛,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因此,讲文化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提辽宁的三燕王朝,讲慕容氏与北燕冯氏的突出贡献,才是更为全面、完整的丝路表述。

    据辽博馆长吴炎亮反馈,仅在“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开展的首日,“盛世画卷”与“浩荡书风”两个展厅便摩肩接踵。到下午闭馆时,还有观众拿着在大麦网预订的门票急切进入。因此次大展的精心设计,辽博推出的相应文创产品供不应求。

    “又见大唐”,又见辽宁历史的一段风华岁月。在雄沉的光阴中寻找辽宁辉煌,预示着辽宁的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辽宁的民众对辽宁的历史越来越有敬畏心与自豪感。

    刘传铭表示,在国家文物局、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其他省市博物馆的协助下,辽宁省博物馆完全有能力把“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办好。现在看,这个展览放在辽宁、选定辽博来做,是选对了地方,辽宁当前正处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阶段,文化必将为此提供澎湃的动力。



    故宫传世书画的曲折回归路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的国宝最终由辽博珍藏,历经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从1922年11月16日开始,清逊帝溥仪便以鉴赏为名,调阅原清宫收藏书画,通过其弟溥杰之手,偷运至宫外。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伪满洲国随即覆灭,溥仪藏于伪满皇宫小白楼的珍贵书画惨遭浩劫。北宋大画家李公麟的《三马图》被撕成三截;范仲淹的《二札帖》被撕成了残本;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传世墨迹,竟在撕碎后又被烧成了灰烬!流失到辽宁地区的故宫书画,境况同样惨淡。

    这些来自故宫的散佚书画,后被逐步清收回来,交给当时被认为最为安全的东北银行保管,再经东北银行转交给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代存。1952年4月,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将这批文物送交东北博物馆收藏。


    杨仁恺心血倾注的《国宝沉浮录》

    杨仁恺一生发现与鉴定文物无数,仅在20世纪50年代就清查收回清宫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其中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其整个追寻过程与考鉴记,录于巨著《国宝沉浮录:故宫流失佚目考》中。《国宝沉浮录》作为一部以故宫散佚书画为研究对象,集纪实、研究、鉴定、赏析于一身的巨著,自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学术界、收藏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辽博所藏的大量珍贵唐代传世书画,多经杨仁恺的追寻与鉴定,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怀素的《论书帖》、张旭的《古诗四帖》、张过庭的《千字文五卷》等。

    记者 张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