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盛京医院沈北院区康复中心的一间病房内,电视正在直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电视中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周恩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儿子周雷坐在身边,不时对他说着话,讲解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画面。

    说起当时的情形,周雷告诉记者:“父亲是一名老兵,国家每一次阅兵式他都看,一次没落过,每次都很激动。这次,我也不想让他错过。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奋斗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国家的强大。”

    2018年7月27日,周恩义突发脑出血,虽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其实,早在一年前,他就知道头部长了血管瘤,却仍坚持工作。

    2011年退休后,周恩义坚持退休不退岗。同事们都说:“老部长工作经验太丰富了,遇到问题我们都愿意向他请教,他一两句话,就能让我们茅塞顿开。”

    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是队伍的一面旗帜

    “身边的同事都深有感触,老部长就是我们工作上的榜样。”盘锦市兴隆台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伟峰说,“无论他在哪里工作,都是队伍的一面旗帜。”

    周恩义1949年11月出生于阜新市彰武县,1965年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团政治委员。1992年,他转业到盘锦市兴隆台区,先后任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

    参加工作50多年,周恩义无论在部队服役,还是在地方工作,心中始终燃烧着信仰的熊熊火焰,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淡泊名利、甘愿奉献,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第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在部队期间,周恩义做了23年思想政治工作,曾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中两次负伤,现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他先后三次立功,获得学习雷锋标兵、指导员标兵、全军优秀政治教员等荣誉称号,荣获艰苦戍边20年金质奖章。

    转业到地方,继续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周恩义忠于党、忠于事业的本色不改。他说:“为百姓办实事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兴隆台区工作期间,周恩义每年抽出1/3时间到基层调研,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从街头巷尾、企业车间,到田间地头,周恩义用脚上“泥土”换取第一手材料,掌握第一线信息,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中强化宣传思想工作。他创新宣传工作方法,讲好身边故事,使“理论变成家常话,党的政策进万家”。他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德善”理念融入校园,创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为党工作不求回报、不问代价,周恩义坚守基层宣传工作岗位。2003年,周恩义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被中宣部命名为“新时期全国宣传干部的楷模”。2013年、2017年先后荣获第四届、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退休不退岗,将奋斗情怀保持到底

    “2011年,他退休了,我们都以为他该歇歇了。可没想到,老部长比以前更加忙碌了。”采访中,在周恩义身边工作过的李微说。

    退下来,任职兴隆台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周恩义,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未成年人教育上。

    每年的3月5日、“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他都和“爱心团队”深入中小学校园,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讲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讲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教育孩子们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周恩义的带动和倡导下,兴隆台区涌现出“周恩义宣讲员”队伍118个,五老宣讲员1540人;“周恩义爱心团队”110个,志愿者达9000多人。共青团盘锦市委在全市中小学成立了“周恩义中队”,盘锦市关工委成立了“周恩义关爱帮扶团队”。兴隆台区获得第五届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和省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区称号。

    退休后,周恩义传播党的最新理论的脚步也始终没有停下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他成为省委宣传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宣讲报告团成员,马不停蹄地到全国部分高校和全省各市宣讲“中国梦”。

    “那几年,他真是太累了!”长期在周恩义身边工作的宣传部干事李方闻告诉记者,他做过统计,从2013年开始到2018年6月27日,周恩义作了638场次报告,平均每3天一次。

    周恩义头部的血管瘤,早在2017年7月就被发现了。“当时北京专家建议他尽快实施治疗,但老部长总说那么多人在等他,这段时间忙完就去。结果一年多过去了,直到发病前,也没去治疗。”李方闻说,周恩义精心准备的报告,讲义深入浅出,很受大家欢迎。“直到现在,仍然有单位打来电话,邀请他去作报告。”说到此,李方闻的声音哽咽了。

    “在周部长身边工作过,是我的幸运。他的言传身教,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曾与周恩义共事13年的宣传事务服务中心主任田俊说,“我们要沿着老部长的足迹走下去,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记者 高刚 刘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