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前部 重要展品解读 JIEDU 唐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纸本 行书 纵26.5厘米 横3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全文共78字,其内容是通过叙述孔子、周文王、周武王、樊重、彭祖等人虽得长寿,然都未免于寂灭之事,来说明世上没有生来不老或不死的人,人死后神灵魂魄都交给上苍,善恶报应也死生相随,无有更改。欧阳询为人作书,最爱书写史实故事,后人把此类内容统称为《史事帖》,《仲尼梦奠帖》是其中之一。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正文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鉴藏印数量多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局部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局部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 赵孟頫题跋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 高士奇题跋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 杨士奇题跋
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卷后部
核心提示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展出了极其珍贵的辽宁省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引发业内外人士观展热潮。《仲尼梦奠帖》以瘦硬风骨、平正中见险绝的独特面貌,以及书法家融入作品的人生修为,被誉为“世无其匹”,展现了书法艺术的不朽魅力。
欧阳询传世墨迹中的精品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书法学“二王”,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面貌,世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
欧阳询传世墨迹仅存四本,即《张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仲尼梦奠帖》,《仲尼梦奠帖》为其晚年精品。全篇点画波磔,转折自如。章法疏朗,结字修长严整,行笔顺应结字与章法,瘦劲猛锐又自然流畅。张怀瓘《书断》评欧书“森森焉若武库矛戟”,与此帖书法特点极为契合。
《仲尼梦奠帖》书心全文为行书,共78字,其内容为:“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俱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冥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
欧阳询通过引证史事,讲述了对生老病死的看法。研究者据此推测,《仲尼梦奠帖》应该写成于欧阳询年迈之时,也是他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之时,更能反映出欧阳询书体的特征。
欧阳询书论著述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传世。其中,《八诀》对汉字笔画的写法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人们可以在《仲尼梦奠帖》中一一找出实例对应。
点画劲健 富风骨神韵
吉林大学书法文献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宝林解析认为,这幅作品从结体上看呈隶式,方笔用笔多,体现了欧阳询书法刚劲有力的特点,其中还蕴含一些楷书元素。欧阳询是初唐四大家之首,他的书法,早期学习“二王”,又学索靖,书法史上流传着他在索靖碑下三日观碑的故事。索靖的书法是银钩虿尾,欧阳询从中有所借鉴。欧阳询的作品风骨棱棱,弥足珍贵,对后世影响非常大,是留给后人的艺术瑰宝,值得借鉴、学习,
在临习《仲尼梦奠帖》时,首先应是追求惟妙惟肖,一笔一笔地去临、去领悟,体现其中的韵味与美。书法最终以古取胜,杜甫在他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这样一句话:“书贵瘦硬方通神”,欧阳询的书法正体现了这个特点,用笔瘦硬,颇具风骨。我们学他的书法作品,确实能够增强骨力。当然,学书法还要转益多师,不仅仅学习欧阳询,行书还要学“二王”,学颜真卿,学“宋四家”,等等。总之,要从中取法,勤奋临习,这样,才能把古人留下的书法艺术真正继承下来。
书法研究方向历史学博士、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马新宇认为,《仲尼梦奠帖》是最接近欧阳询风格的作品。仔细来看,通篇基本字字独立而纵长取势,笔画简直挺拔、干脆利索,起笔处斩截痛快而无多余动作,单字内部笔画之间也很少牵丝连带,颇得魏晋凌空取势的笔法精髓。
相较而言,王羲之行书往往方圆、曲直并用,笔法调节的可塑性、随机性极大,这也为他的自由挥写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和审美容量。欧阳询则偏好刚狠凌厉的笔势,并在方笔加方笔、直线加直线的组合中构筑了极具特色的“险绝”意象,可当古人“草里蛇惊,云间电发;金刚怒目,力士挥拳”之评。或者说,《仲尼梦奠帖》强劲的笔势接近王羲之,但其书法风格已经融入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个性气质和笔法意识。
152枚鉴藏印见证其艺术价值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卷作为存世真迹,上有152枚鉴藏印章,记录了国宝的流传有序,并见证其艺术价值,而且《仲尼梦奠帖》卷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世人得见,殊为不易。
乾隆皇帝在26岁时见到此作“惊为天人”,于是在明代装裱的手卷纸本引首上,题写了“真迹无疑”四个字,并题:“向已论梦,此文不复赘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笔。”加盖“乾隆”白文连珠印。
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董宝厚说:“《仲尼梦奠帖》上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赵氏子昂’朱文铜方印。此印纹上方边线有一凹陷处。铜质印章遇外力可发生形变。史料曾有记载,赵孟頫的这枚印章被摔过,从此卷可看到实际的印证。”
研究人员发现,《仲尼梦奠帖》上共有152枚各个年代的鉴藏印,其可见证该文物长达1000余年有序的品鉴、收藏历程,亦见证了其宝贵的艺术价值。
《仲尼梦奠帖》最早的3处印纹是书心上部的“御府法书”和书心后部下方的“绍”“兴”朱文连珠印,是南宋高宗赵构时期的收藏印迹,印证此文物曾在宋朝皇宫内府收藏。手卷的包首亦为宋代缂丝。
《仲尼梦奠帖》流传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时,元代著名收藏家郭天锡购得此帖。郭天锡在文物上留下了“审定真迹”朱文方印,并题写了手卷第一段跋文。
他在跋文中简要介绍了欧阳询的生平,引述了古籍中对欧体字的评价,记录了自己的收藏经历,并评价“此本劲险刻历,森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仲尼梦奠帖》在明代又由大收藏家项元汴收藏,项元汴及其后人在手卷上钤盖了70多枚印章,遍及手卷书心及后面历代跋文,见证《仲尼梦奠帖》的传续和被珍视。
《仲尼梦奠帖》在乾隆年间进入清廷内府,留有乾隆、嘉庆、宣统印迹。到了清末,溥仪以赏赐的名义将《仲尼梦奠帖》带出北京,后来又经天津转运到长春伪皇宫。1945年,溥仪将其携带至临江,后被截获,随后转交到东北博物馆(现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仲尼梦奠帖》有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题写的跋文,在赵孟頫的跋文之后,有明代著名学者、大臣杨士奇题写的一段跋文,文中写道:“韦续墨薮,欧阳正行书在中上品。欧教作书有八诀,最利初学。学者观古人书,必观墨迹,乃见妙处。此梦奠七十八字,真人间绝无仅有,希(稀)世之宝也,盖尝入宋御府矣。赵文敏所题,考碑志是三十七八岁笔,故与后来特异。吾家蓄古墨迹此为最久。”
杨士奇的此段跋文是说,唐代书法家韦续编著的《墨薮》中,将欧阳询的行书列为中上品。欧阳询书法技艺的“八诀”,尤其利于初学者。习书者观摩古人书法,一定得看墨迹真本,如此,才能看到真正精妙之处,掌握精髓。此78字的《仲尼梦奠帖》是世间绝无仅有的珍宝,曾被宋内府收藏。赵孟頫的题字,经过研究碑志,推测是他三十七八岁时所写,所以书风与后来区别很大。在我家的藏品中,此墨迹本是年代最为久远的。
杨士奇写跋文的时间为正统八年四月六日,当时他已77岁高龄,一年后离世。
《仲尼梦奠帖》是代代藏家的心头好,如今成为可以与大众见面的国家文物。文物活起来,走进了今人的眼帘,展现出中华文化艺术的源远流长,并增强文化自信。
记者 凌 鹤
艺术微论:应以科学的态度 学习经典
凌 鹤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分外受关注。其中书法珍品、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卷,引发了业内人士与书法爱好者的争相观览。
人们近乎“膜拜”的状态,一方面说明经典永流传的内在魅力,书法艺术之美与书法家人生经历、艺术锤炼的过程都值得今人好好研究、学习。但也有些人对经典理解得“神乎其神”,除了“好”的赞美,认为其他一切都是多余,又把今人之书予以对比、加以讽刺,这种对待经典的态度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书法以高古的笔意与符合艺术规律的线条表现为基本审美准则,由此,深入传统、临习经典碑帖是必由之路。今人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有些操之过急,有些急功近利,有些不得要领,有些入古不出,尽管问题和现象林林总总,但在弘扬书法艺术的传统之美,并赋予时代表达的融合创新中,代代书法人付出了前赴后继的努力与探索,植根传统的宗旨仍是主流。
当千年难遇、难见的书法真迹就在眼前时,正是领略古代书法大家艺术语言表现的宝贵时机,不能仅仅是崇拜,然后反讽今人,而要用科学辩证的态度面对经典。学习古人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态度、将个人学养融入艺术作品的能力,分析书法背后线条经得起历史洗礼的核心和精髓是什么,用以思考自身面对艺术的心态、实践方法和艺术理念与追求,是否走在洒满阳光的光明之路上,应反思个体从艺的本心。
艺术是精神的结晶、审美的产物,只有更纯粹、更具引领性、更拥有内在的丰富性,才更富价值的久远性。但任何作品都无法十全十美,只有尽善尽美。因此面对经典,应敬畏而不失理性,欣赏而非崇拜,这样才能看清经典的种种内涵以及经典也会存在的某种不足。在继承的同时赋予个人的新理解,提升学识与技法水平,以期入古化古,勇于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