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台最大加工长度2.6米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以前外商售价是2200万元。我们2015年自主研发成功后,他们把售价降到了每台1200万元,但同我们的产品相比,他们在国内已经卖不动了。”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海自豪地告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记者。

    “大连光洋科技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也正是光洋科技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的最大动力。”

    中国创造:打破技术垄断 自主创新让进口产品价格腰斩

    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是一种工件一次装夹就可完成五面体加工的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的高端数控机床。在国产产品推出前,由于中国在能源、航空、航天、船舶、军工等领域对推进器螺旋桨和汽轮机叶片工程等部件加工的巨大需求,即使国外产品卖到天价,国人也只能照价埋单。

    随着中国数控机床自主研发不断发力,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时代将很快成为历史。据于德海介绍,如今,进口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虽然在中国大幅降价,但市场占有率却呈下降趋势。因为光洋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叶片铣削加工中心,凭借85%以上的自主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台售价仅为750万元,以更优的性价比,短短几年就已经从国外巨头手里抢下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于德海:“搞自主研发,不是为了获取暴利,而是为了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垄断,以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为中国制造争气,助力中国航空航天、电力、船舶、军工等各领域发展。”

    屈辱经历:重金买设备或变“废铜烂铁” “卡脖子”逼出创新路

    “下定决心走自主创新之路,其实纯属‘逼上梁山’。”回顾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于德海感慨万千。

    那还是1999年。光洋科技需要购买两台数控机床,当时国内企业无法生产,只得购买某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让于德海万万想不到的是,对方将机床卖给光洋科技的前提,是这样的附加“霸王条款”:机床的安装地点、使用人员、用途必须接受国外厂家的严格限制,如果光洋科技擅自挪动机床,或者变更用途生产其他产品,机床将被厂家设置的加密锁自动锁死。如果这样,光洋科技花重金买来的设备,将立刻变为一堆“废铜烂铁”,而对方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

    通过这段“屈辱”的经历,于德海彻底看清楚,发达国家毫不掩饰对中国的航空航天、军事、制造、科研等关键领域的限制,企图通过严密的技术封锁,卡住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让中国市场成为他们随意“收割”的“庄稼”。

    “舍得一身剐,也要把‘皇帝’拉下马。”光洋科技从此认定了通过自主创新,与国外巨头面对面竞争的发展道路。他们花大力气引进人才,建起“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最大规格的、可加工最大叶片的五轴叶片铣,自主研制成功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国航天航空等领域叶轮类工件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高档数控机床的“中国创造”。

    2003年,VGW400-U高精度五轴立式机床从大连启运出口德国,大连光洋创造了中国自主研发高档数控机床返销发达国家的历史。

    打造改变中国数控机床版图的“地下王国”

    在金普新区董家沟街道一处僻静山谷旁,500多延长米的研发基地依山而建,身后便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在这片草坪下,一座面积相当于3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地下工厂”正在加紧建设。目前,一期25万平方米恒温恒湿的地藏式生产车间和研发中心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年底前即可部分投入使用。

    将工厂建在地下,因为精密机床的生产必须在恒温环境下进行,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设备和产品精度。地下工厂辅以光洋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能效综合控制管理系统,将大幅降低后期运行成本,并为确保产品精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这里生产的数控机床,将彻底打破少数几个国外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并与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一争高下。”于德海告诉记者。
(央视记者 谢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