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次红透的草莓从娇翠欲滴的绿叶间探出头来,满棚纷飞的蜜蜂在忙碌地采蜜授粉,好不热闹。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乡董船营村,村民刘丽萍家的温室大棚里春意盎然。
看到记者来,刘丽萍和丈夫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儿,介绍起自家的草莓。刘丽萍家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他家从村集体手中承包了3亩草莓大棚,除去3.6万元大棚租金和种植成本,一共剩余7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过去穷困的生活。“再过半个月,俺家的草莓就能大批量上市,到时候会更忙,可是心里觉得可亮堂了!”刘丽萍激动地说。
去年秋季,该村创新扶贫方式,将7座全自动草莓大棚承包给有一定经营和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租金后,再按比例分配给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共同富裕。“大棚里的控温、滴灌等基础设备一应俱全,一些草莓大户还定期义务进棚做技术指导,帮忙联络客商。只要他们肯付出辛劳,就一定能获得丰厚的收益。”村党支部书记宋修会说。
近年来,当地草莓受到丹东东港草莓品牌效应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每年开春,大批草莓集中成熟上市,地产草莓不仅在本地市场互相竞争,而且与省内外名牌草莓“撞车”,越来越缺少竞争优势。经过一番思虑,2018年春季,村两委引导4户村民从外地购进制冷机器,邀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指导农民,希望可以在不改变口感和营养价值基础上,令草莓提前上市,卖上高价。
今年,该村的草莓比往年提前两个多月上市,更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今年俺家从立冬就开始卖草莓,比往年提前整整一个半月,最开始一斤能卖到70块钱,如今已经收入6万多元了。”草莓栽培大户丁贵利边说边忙着和家人一起采摘草莓。近段时间,他家的草莓先后发往沈阳、鞍山等地,这让丁贵利一家人欣喜不已。
小小草莓就这样化作农民的一张张笑脸,成为这个冬天里的一幅美丽画卷。截至目前,雅河乡草莓生产面积已达到1170亩,发展草莓温室大棚502座,年产草莓2000余吨,总产值高达2058万元,全乡草莓产业从业人数1500余人。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