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沈阳急救中心都是固定急救车、固定仪器、固定人员,与普通出诊患者是有严格界限的。”2月7日,沈阳急救中心疫情应急转运组的医疗人员表示,“目前,所有小组人员健康状况良好,24小时待命,请大家放心。”
转运能力是考验沈阳医疗救治能力的重要内容,这是疫情的第一道急救保障。疫情期间,沈阳急救中心投入使用15台负压监护型急救车专门转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相关病例。同时成立疫情应急转运组,负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确诊病例等转运工作。2月7日,记者走近沈阳急救一线的“战疫”医护人员,跟随他们回忆这十几天的“战疫”经历。
“放心,我们肯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
讲述人:沈阳急救中心、皇姑第二分中心站长、主任医师张义龙;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潘晶
2月4日早8时许,张义龙接到任务,朝阳有一名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重症患者,被当地医院定为一型呼吸衰竭,需要转到辽宁省治疗中心——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接到转运任务后,潘晶第一时间跟朝阳第二医院的院长、相关主治医生探讨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措施。“这是一名重症患者,当时患者每分钟呼吸30多次,需要半卧位或者端坐卧位。但是负压舱内需要平躺。所以,为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我们让目标医院给患者提前大量吸氧,提前化痰,等待患者症状缓解之后,才开始转院。”
张义龙告诉记者:“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我们仅用4小时,在中午12半左右就抵达了朝阳。”抬上专用的负压急救车后,患者一直喊:“大夫,我这病还有希望治好吗?”张义龙就一直安慰他说:“你放心,我们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你有什么不舒服就跟我说。”
上车以后,患者的血氧持续下降,在进行救治的同时,张义龙一直陪患者聊天,半个多小时后,患者情绪终于稳定下来,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患者终于说:“大夫,我累了。睡会儿行吗?”张义龙开心安慰道:“你现在指标挺平稳。睡吧!我看着你!”
从朝阳到沈阳市第六人民院,急救车回程用了3.5小时,这对于一直穿着三级防护服,不能吃喝的急救人员来说,同样非常煎熬。直到下车那一刻,张义龙才发现自己的嗓子已经完全喊哑了······
“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干就完了”
讲述人:沈阳急救中心、大东一分中心站长牛懿
2月3日12时50分,大东一分中心疫情转运小组接到指令,某小区有发热患者需要转运。站长牛懿立即放下午饭,打电话联系了解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高龄老人,既往有心衰病史,有疫区人员接触史,此次发热有可能加重病情,且行动不便无法下地……牛懿介绍,他们赶到现场发现患者家在四楼,为老旧小区,楼梯狭窄,并排通行两人都非常困难。“我们决定两人走楼梯搬运担架搬运患者。”看到患者精神有些萎靡,牛懿不断安慰老人说:“不用害怕,我们一定能安全给你送到医院。”
穿着隔离衣本身就行动不便,还需要一个人倒退着下楼,不时地将担架抬起保证履带能在台阶上正常工作……不知不觉间衣衫已全部被汗水浸湿,汗水又混合着水蒸气流入了眼罩,随着走动在眼罩内不停打转。但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时刻留意患者病情。抵达医院后,老人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对着牛懿他们说了声:“谢谢你们!”
一直忙碌在“抗疫”一线,牛懿曾被问起:你过年期间和家人团聚了吗?你们想家吗?你们不怕吗?他们只是微笑着回答:“我们是共产党员,都向组织上提交了请战书。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干就完了!”
“患者见到我们,就像见到救星一样,感觉我们能给他们希望”
讲述人:沈阳急救中心、铁西三分中心站长、副主任医师姜秋颖
姜秋颖今年45周岁,已经从事急救工作20多年时间,毫不夸张地说,她已经走遍了沈阳的大街小巷。“作为站长,她心系每一名队员的安全与健康。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姜秋颖已经转运了8人次患者,其中还有一个15个月大的女婴。这个女婴是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情况后,孩子父母非常担心。姜秋颖说,“患者见到我们,就像见到救星一样······”
沈阳急救中心主任李保军表示:“我们共组建了3个应急保障梯队,根据疫情需要,适时启动第二及第三应急梯队。保持24小时应急值守,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封葑/文
张文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