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晓婧  李天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连日来,日本驰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物资上的古诗词火了。有声音认为,这次日本给中国开了一场诗词大会。然而,《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诗词几乎都是在日本的中国人提议写上的。


    为创作小诗请教高中同学


    疫情发生后,由特定非营利活动法人(NPO)仁心会寻找货源、日本湖北总商会协助、新加坡企业火币国际和中国民营企业欧科集团认捐的一批防疫物资,外包装用中文写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诗词出自中国古代诗歌《诗经·秦风·无衣》,意为“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这句诗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网民赞叹日本人的文学造诣。实际上,NPO法人仁心会是一家在日华人组织,是由在日或有留日背景的医药保健从业者以及相关公司组成的新生公益组织。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句诗词是在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建议下使用的,以表达华人华侨和出资企业与祖国疫情严重地区人民同在的情感。


    在日本舞鹤市驰援大连的物资上,每个箱子外面都贴了用中文写的一句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右图)。此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意为“虽分离两地,但两地云雨相同,明月也不分两乡,可以共睹”。


    舞鹤市港口振兴国际交流课课长小岛宏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这句诗是来自中国大连的小伙儿曲振波想出来的,他现在该机构进行国际交流。小岛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舞鹤和大连自1982年结成友好城市以来,有着密切交往。当这名中国同仁提出使用这句诗的时候,他们都说好,认为诗里表达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他强调说,日本和中国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不久后还将运送第二批驰援物资。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在日本富山县给辽宁省的驰援物资上,贴有这首中文小诗。富山县国际课课长久崎美乃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这首小诗是在此工作的富山县经贸联络官孙肖原创的。久崎介绍说,富山县和辽宁省自1984年缔结友好关系以来,在经贸、教育、人才交流等领域有着深入交流。得知辽宁省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缺乏物资时,便率先予以支援。


    《环球时报》记者随后联系到孙肖,她回忆说,当时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思考,想要把“辽宁”和“富山”都写进诗里,以此表达两地的友情。“同气连枝”出自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日语里也有同样的说法,放在诗里比较合适。最后“共盼春来”既有“盼望春天来临”的含义,也饱含“希望疫情早日散去”的心愿。孙肖还说,富山在中国的知名度不高,有些人误以为是“富士山”,希望借助这次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富山和辽宁、和中国的故事。


    孙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了创作这首小诗,她还在微信上请教了两位高中时期同样爱好文学的闺蜜,尽管三人如今分散在日本、新西兰和英国三地,但大家一起想了很多方案,最终敲定了现在的版本。孙肖感叹,“我们都在中国出生长大、接受教育,后来学习不同的语种,定居海外。没想到,代表中国文化的诗句以这种方式回到祖国,文化的传播轨迹非常神奇。”


    日本汉语水平考试HSK事务局的驰援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左图)则是出自《绣袈裟衣缘》,作者是日本长屋王,源于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据记载,公元8世纪,日本长屋亲王曾在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上十六字偈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后来,鉴真和尚听闻此偈,深受触动,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无论是谁想出来的,都寄托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前日本驻重庆总领事濑野清水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的文化源于中国,汉字、诗词也是通过遣唐使传入日本。日本的中小学生都会学习古汉语,背诵唐诗宋词,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名著。濑野清水说,诗句虽短小,但文字寓意深刻,驰援物资上的古诗词无论是谁想出来的,都寄托了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强调说,日中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刻,用汉字、用诗句传情达意更具深意。


    在日本有很多关于中国诗歌的书籍,不仅有《中国名诗选》这种合集,还有很多名家个人诗集。有日媒称,“诗王”白居易、“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并称日本三大“唐诗偶像”,长年在所有诗人排行榜中稳居三甲。白居易的《白氏文集》自平安时代开始在日本流行,对日本文学界影响很大。其中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长恨歌》最为有名,在《源氏物语》中也有引用。有日本诗歌爱好者分析说,“白居易的诗之所以能越过国境深入日本人内心,在于朴素易懂,不论是精英还是百姓,谁读都能找到共鸣。”


    日本人对于中国古文的喜爱并不局限于某一朝代,著有《史记》的西汉文学家司马迁在日本也有大量粉丝。日本著名作家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其笔名的寓意就是“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环球时报》记者的一名日本朋友是司马辽太郎的忠实粉丝,他告诉记者,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司马辽太郎的写作风格受到中国古典文化影响,在描写秦朝历史的小说《项羽和刘邦》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对诗歌的关注会大大提升”


    “诗歌特别适合用来表达种种公共情绪。”《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每当国家遇到重大灾难性事件时(比如非典、汶川地震),整个社会对诗歌的需求和关注会大大提升。近日,中国“80后”诗词作者廖彬宇集古人诗句赞抗疫英雄,“江山有待早归去(唐·詹敦仁),霄汉长怀捧日心(唐·钱起)”。


    针对很多网友吐槽国人只会“武汉加油”,彭敏认为这种不自信大可不必:“诗词的这种功用,在中国其实从来都是一个悠久的传统,从春秋时期开始,国与国、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就经常先来几句诗了。如今这个传统是否如我们所担忧的那样已经中断?其实并没有。只不过,没有疫情这个放大镜,平时用得再多也无法引起全网关注。就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很多年前,我们的媒体就经常用来形容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