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多走、多拍、多体验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1月24日除夕,我循着满街的中国红,采访拍摄了几位除夕当天仍在坚守岗位的山城市民,铁路职工、巡特警、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医护人员等等,完成拍摄从辽健集团本钢总院急诊科出来已是晚上6点,万家灯火照亮了我回家路。可就在当晚,在与家人吃饺子的时候,一条消息打破了节日的喜庆与祥和,“我市确认1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那一刻,我便清楚的知道,一场属于我的战斗开始了。
大年初二的清晨,我随本钢总院工作人员一起赶到沈阳桃仙机场,为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送行。偌大的候机大厅,除了援汉医疗队员,就是记者,几乎见不到其他人,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也来了,我市这次共派出两家医院的11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为了能帮助更多病患早日康复,早日团圆,她们选择远离家乡,远离家人,选择到更辛苦的地方去,选择到更危险的地方去。采访中,本钢总医院重症医学专业副主任医师王治斌说:“我参加过非典、甲流等疫情的防控救治工作,有丰富的发热门诊工作经验,在疫情面前,响应号召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我和爱人都是医疗工作者,作为医生,他支持我的选择。”在机场,“白衣战士,加油”“逆行天使,向你致敬”的标语随处可见。镜头里,11位医疗队员意气风发,我从她们的眼神中,读到了坚韧,也读到了决心。截至2月9日,我市共有3个批次45位医护人员出征武汉。我每次都到现场采访拍摄,用照片传递信息,让更多的人看到医务工作者的坚定与坚强,家人相拥,同事鼓励,团队加油,整理行装,一张张照片,一组组镜头也表达着我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如果照片会说话,那么我想用照片告诉你,疫情无情山城有爱。
1月27日晚上6时40分,市卫健委的办公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在窗前影影绰绰,疫情防控的工作指令、工作要求从这里不断发出。
1月28日上午10点15分,市卫健中心卫生防疫人员对全市各处公共场所进行认真消杀。
1月28日下午1点35分,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医护人员正在对发热患者展开紧张救治。
2月1日上午9点23分,金山医院一名98年的小护士进入镜头,她在全院第一个报名,要求参加医疗救援队。
2月5日下午1点30分,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热心市民纷纷到慈善总会、红十字会捐赠医疗物资。
2月6日上午11点,歪头山候屯检查站,冻得手脚发麻的工作人员仍坚守望在寒风中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排查。
2月7日上午9点,市卫健中心分支机构中心血站,听说血库告急,广大市民撸袖献血为生命加油。
……
如果照片会说话,那么我想用照片告诉你,疫情面前,各行各业的本溪人用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韧。
2月13日上午9点,我市新冠肺炎首例治愈患者出院,我和文字记者第一时间赶到市第六人民医院,全程记录了这一过程,用最快的速度发出照片和文稿。一天时间,这条新闻仅在本溪日报融媒体的阅读量就超过6.4万次。“本溪加油”“白衣天使辛苦了”“这是除夕以来最好的消息”“我们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留言中,我分明看到了山城百姓绽放的笑脸。
记者感言:面临重大事件,摄影记者不能缺席,不能留下遗憾。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役中,作为摄影记者,我用镜头记录社会各界抗击疫情的最新战况,鼓舞人们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人民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工作中也有与危险擦肩而过的时候,甚至有被感染的风险,但顾不上想太多,只想通过自己的记录,让山城百姓了解更多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传递众志成城打赢这场阻击战的决心和力量。
本报记者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