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新春不再平常。

  从春节前的1月22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开始,我便以一种“冲锋”的状态,参与到防疫阻击战的各种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报道之中。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记着发生的那些大事,更记着大事面前的那些大是。

  当记者多年,在年三十守岁后的第二天就要全情投入工作,还是第一次。大年初一,市委书记专题会调度疫情防控工作;大年初二,市委常委会进一步安排部署;随后,市领导深入基层调研,防控指挥部实时调度;直到元宵节那天,仍在采访的我,都没机会再跟家人聚在一起,按时吃顿团圆饭,还要不断安慰自己说战“疫”期间不宜聚餐……市委大院,无一日休战。所以,这个史上最长春节假期,比平时还要忙碌很多,让早早就盼着过年的4岁女儿满是失望。

  一次次采访,似一场场战斗。会场上,大家座位安排得很分散,都带着口罩,总是让人感觉到一丝压抑;调研暗访中,市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我每次都跟随采访,虽有防护措施,但还是有一些担心;起初那段时间,公交车还在停运,又不敢坐出租车,上下班要走40分钟,累得腰酸背痛,一身汗水……

  再忙再累,有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心里也是暖的。由于没有特别准备,家中的口罩短缺、消毒液和酒精告罄。妻子一通翻箱倒柜,也仅仅找出两个口罩,一并交给我时只说了一句,“大过年的,就算带着口罩,也别忘了微笑。”当时,真是觉得好幸福。

  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最多的是感动,那些亲眼所见的感动。当中,又有两个背影格外闪亮。

  由于防护服是一次性封闭用品,一线工作人员都舍不得因为上厕所这种“小事”而浪费,所以一整天都不敢喝水。可即便这样,换岗时他们也早已被憋得嘴唇发紫,一脱下防护服就冲向厕所,还不忘随手抓起瓶冰凉的矿泉水,那个手忙脚乱的背影让人心疼。

  另一个背影出现在暗访途中。不知什么原因,一个确诊病例的邻居竟然在居家隔离期间不戴口罩走出家门,并且打算开车外出。社区工作者一时劝阻无效,眼看着车子已经发动,调研中的一位市领导立即冲上去,死死拽住车门,对那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次三番才将该男子劝返回家。疫情面前,这位领导的背影让人感觉到很踏实。

  2020年,我们少了很多握手和拥抱;我们却用坚定的肩并肩和耐心的守候,让冬天里的温暖丝毫不减。

  【记者感言】

  友人的朋友圈转发了一首诗,最后那句是“活这一世,我与你共患难风雨同舟;看这一次,无数的双手撑起黄鹤楼”,读后很是精神一振。

  生活在文明和谐的环境中,习以为常的安稳让很多概念似乎越来越淡化。但当疫情爆发时,我们幸福地发现,“无畏”“牺牲”“奉献”“坚守”……都没走远。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想说,为了岁月静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扛起自己的那份责任,哪怕仅仅是帮助那些勇敢的逆行者们擦擦汗、拍拍手,都好哇。

  本报记者 潘祖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