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家住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干沟子村的刘玉庆夫妇每天早早起床。一见到他们,羊圈里的45只绒山羊便“亲切”地“咩咩”直叫。进圈后便是添草料、倒清水、粉草料……两三个小时里,两人忙得顾不上说句话。
“忙点儿累点儿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有个营生,不用再靠别人接济。”临近中午,刘玉庆再一次给圈里的山羊添草料,动作娴熟自然。“每天就是固定几个时间段添料加水,一点儿也不耽误干其他活儿。”
据刘玉庆讲,他和妻子常年有病,儿子又有先天疾病。30多年来,一家人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在此期间,为了改善生活,夫妻俩一直尝试寻找一项工作强度较小的致富产业,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春天。当年,全县羊价开始大涨,本村养羊大户关永莲将23只绒山羊赊给他家,并承诺帮忙联系销售渠道,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希望有了,干劲也就足了。刘玉庆夫妇俩潜心向关永莲学习剪毛、配料等养殖技术,逐渐学会用自产的玉米和秸秆喂羊。为降低养殖成本,夏秋两季,夫妻俩每天到河边割草喂羊。一年后,刘玉庆夫妇用卖羊钱偿还了部分赊羊款后,还剩余5000多元。
从此,刘玉庆一家一步步摆脱了过去困窘的生活,每天和羊打交道,刘玉庆俩口俨然成了“羊专家”。“现在家里的羊要是有点儿小毛病,俺们都能及时发现,还能自己买药打针,不用再麻烦别人了。”
从今年立春开始,刘家陆陆续续又迎来10多只小羊羔,看着小家伙们在院子里奔跑跳跃,刘玉庆满脸欢喜,他骄傲地说:“如果管理得好,到今年秋天就能养到60多头,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