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出现以后,人人都谈“疫”色变。而作为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管理科核酸检测检验员,今年31岁的张玥却逆向而行,直面新型冠状病毒。从1月21日我市第一例新冠核酸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到2月14日援襄,张玥一直住在单位,不分昼夜地对疑似样本进行检验,为战胜疫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检验管理科实验室每天接到的待检测样品不断增多。消毒、防护用

    新冠疫情出现以后,人人都谈“疫”色变。而作为市疾控中心的微生物检验管理科核酸检测检验员,今年31岁的张玥却逆向而行,直面新型冠状病毒。从1月21日我市第一例新冠核酸检测标本送到实验室,到2月14日援襄,张玥一直住在单位,不分昼夜地对疑似样本进行检验,为战胜疫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疫情的发展,检验管理科实验室每天接到的待检测样品不断增多。消毒、防护用品是紧缺资源。为节约防护物资,张玥和同事都坚持不喝水、少上卫生间。有时一批样本还未检验完,下一批样本就又送到了。为了争取时间尽早出结果,张玥从不抱怨,也不喊累,拿起标本就开始新一轮的检测。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张玥汗水流个不停,尽管全身都湿透了,但她每次仍要咬牙坚持6个小时。她告诉自己,即使再危险、再困难,也不能退缩,因为这是我的责任,就要做好这份工作。

    张玥告诉记者:“在实验室里工作,由于精力高度集中,完全感觉不到疲惫,最大的问题是护目镜起雾,影响检测视线,所以只能歪着头,借着雾气化成的水从镜片上留下来的‘缝隙’工作。”可每次当张玥走出实验室,整个人都非常疲惫,而且还缺氧,但她仍继续坚持核对、交接实验结果,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结果上传。“防疫期间,当别人沉睡时,张玥还在等待接收新冠样本,收到后马不停蹄进行检测,第一时间报告结果。有一次,张玥凌晨两点多才走出实验室,休息了不到1个小时,于凌晨4点带着样本登上了去往省疾控中心的汽车。

    2月14日中午,刚刚走出实验室的张玥,主动请缨,踏上了支援湖北襄阳的征程。2月16日,张玥所在的辽宁援襄检验小组抵达襄阳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后,立即投身到核酸检测工作中。在克服了疫区防护物资紧张、工作量巨大等诸多困难后,张玥和援襄小组其他成员迅速与相关工作人员对接工作、熟悉检测流程、研究生物安全防护细节、制定实验室作业指导书。

    张玥所在的工作组承担了襄阳市疑似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及出院留观、一线工作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占襄阳市核酸总检测量三分之一以上。“有一天,我和搭档下午17时进入实验室,午夜零点走出实验室后,工作组却突然接到‘3天内完成1万份核酸检测样本’的紧急任务。考虑到任务紧急,我和搭档饭都没来得及吃,又立即穿上防护服,重新钻进实验室工作。再从实验室出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7时了。”回忆起援襄工作,张玥感慨万千,哽咽地对记者说道:“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我们的付出得到了襄阳当地百姓的认可和尊重。一次上班途中,当地百姓追着我们的车,边跑边喊‘他们是疾控队的,帮我做核酸检测的!谢谢你们!’,然后还对着我们的车鞠躬。当时就感觉,作为疾控人能被当地百姓熟知和认可,付出再多也值了!”

    经过47天的不懈努力,张玥不负家乡人民嘱托,顺利完成援助襄阳的工作任务。刚刚结束隔离的她,考虑到科室工作任务繁重、人员不足的情况,不顾受伤未愈的身体,提前结束休整,在“五一”期间再次投入新一轮防疫战斗中,与科室战友们一同继续为我市防疫工作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