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气候及水资源等因素影响,葫芦岛市很少有大面积种植水稻的,但兴城市徐大堡镇是个例外。51年前,随着拦海大坝建成,这里种植水稻逐渐形成规模。每年的5月下旬,齐整的稻田、绿油油的秧苗、缓缓流淌的河水,让这里仿若江南水乡。

种植面积广

兴城徐大堡镇临海,这里气候温润、地势平坦。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修建了拦海大坝。西侧靠近民居的地方大片被开垦出来,当作稻田。

69岁的施师傅是徐大堡镇海滨村人,他见证了“建坝”“造田”的过程。5月21日上午,他正在稻田里侍弄秧苗、深翻土壤,记者采访了他。

“经过前期的考察、试验,这里的气候较适宜种植水稻。另外,我们这里是碱厂水库流出来的水注入大海的必经之路,水稻喜水,解决了水的问题,种植水稻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施师傅说。

徐大堡镇镇长田坛介绍,从1969年开始,临海的王屯村、项家村、海滨村、李金村四地开始种植水稻。发展到目前,种植面积达到3200亩左右。

旱季不缺水

种植水稻的区域遍布水渠,有“八纵八横”之说,充沛地供应着水稻灌溉。即便是旱季,这里的水资源也不愁。除了上游碱厂水库的水源外,最近几年,镇党委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在原有的“土质水渠”的基础上改造成“水泥砌筑的水渠”。

镇党委书记王德鑫介绍,汛期时,将新型水渠的阀门关闭,把雨水留住。到了旱季,再将阀门打开,极大地解决了水稻灌溉用水问题。

3200亩左右的稻田被分割成多个网格状,从每年的5月下旬开始,充沛的水源注入其间,村民开始深翻土壤、育秧,远远看去,跟江南水乡的稻田相差无几。

也是丰收年

施师傅管理着30亩的稻田,他手里拿着一把铁锹,早出晚归,将稻田侍弄得极其规范。“育秧在稻田里进行,现在看到的一块块绿油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稻田,只是秧苗。这几天准备开始插秧,到5月末全部插完。”

秋季水稻收割后,除了少部分留用外,大部分水稻都卖掉。施师傅说,这里的水稻质量不错,和盘锦及黑龙江的差不多。价钱相对低一些,每斤不到2元。

暖风拂面,绿油油一片,施师傅额前的褶皱里尽管有很多辛劳,但更多的是对丰收的憧憬。“这些年来,这里基本上都是旱涝保收。人勤地不懒,只要管理得当,今年估计也是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