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档案:五里甸子镇三架窝棚村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东部山区,距县城大约90公里,方圆40平方公里,全村10个居民组,340户1400人。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等原因,本世纪初,村民们依旧固守传统耕作方式,仅仅依靠玉米、大豆等传统经济作物生活,即使付出再多艰辛劳动也始终收入微薄,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时,村民们住的多是普通石头房,只有少数人家才是砖瓦房,甚至还有村民虽已年过半百却从未进过县城。
自2016年开始,该村百姓适时转换种植观念,逐渐通过五味子和大榛子等特色种植产业圆了致富梦。
芒种已过,仲夏来临,站在三架窝棚村的高山上向四周遥望,目之所及,遍布生长着五味子和大榛子,实在让人赞叹不已。在这个本来应是“日长篱落无人过”的农忙时节,村民们却闲来无事,有的围坐在大树下闲聊家常,有的在河边洗衣刷鞋,还有的在侍弄花草。
“这些年,过了五味子和大榛子修整期和采摘期,俺们这儿的老百姓几乎就没什么活儿了,不光比前些年赚得多了10多倍,还轻快不少。”三架窝棚村党支部书记马勇自豪地说。据马勇介绍,2004年以来,邻村桦树甸的五味子产业和老黑山的大榛子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这令三架窝棚村两委班子成员羡慕不已。2015年以来,他们多次召开产业动员会却收效全无,百姓们纷纷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土地不种庄稼种药材简直是痴人说梦,一旦亏本岂不可怕。
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和不解,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灰心气馁,他们带领村民到邻村的五味子基地和大榛子做工,让乡亲们亲身体验一下两个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这既能让乡亲们赚到务工费,还能顺势开拓眼界,积累栽培经验。
经过长达一年的亲身观察和体验,村里终于有人敢为众人先,将自家的玉米、大豆地改成五味子和大榛子基地。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村两委带领村民成立五味子和大榛子专业合作社,统一栽培和价格标准,减少乡亲们的种植和出售忧虑。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会,邀请邻村具有种植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和演示栽培技术经验,提升剪枝、施肥和喷药等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当第一批五味子、大榛子卖出高于玉米、大豆十几倍的收益后,五味子和大榛子在该村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从最初的500余亩扩大现在的大榛子1500余亩,五味子1700亩,年平均收入高达2000余万元,每户的收入都在7万元左右。
采访中,记者看到,原先的石头房早已经被修缮一新,改成伴有地热、暖气和车库设施的砖瓦房。一些人家还在家门口种上芍药、凤仙和鸡冠花等花草,它们依着时令,顺次开放,显露出一派宁静和谐的农家风光。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