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心台下牛村张德军家的茄子地里,枝上挂满了油亮油亮的紫茄子,阳光照射下,像一个个紫灯笼。张德军挑选茄子是“颜控”,表面不光滑,外形不合格的全部剔除,他一边摘一边说:“我的这个品种是四季2号,长条的这是羊角茄子,圆的是紫灯泡。你到市场去打听,都知道我们下牛的茄子品种好味道好,老百姓们都爱买。”
张德军的茄子种植发展得好,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品种好,另一个是嫁接技术水平高。他是牛心台最早的茄子种植户,早在1995年,张德军承包了10亩地种土豆、白菜等基础作物,忙前忙后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用他的话说,勉强能维持生活。为了改变村里的农业种植结构,2003年,下牛村决定发展茄子等经济作物,并从外面请来专家教村民种植茄子和指导茄子嫁接技术,张德军是第一批活了心思的人。张德军说:“我们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成活率,这个东西它不能见风,不能见光,不好伺候啊。”理论有了还得靠实践检验,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张德军育苗的成活率逐渐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在村里也是小有名气。
种茄子大获成功后,由于张德军育苗成活率高,附近的村民慕名而来,因此,他又琢磨着发展下游产品——茄子苗。逐渐地,不仅村里村外的人来买,就连辽阳、赛马等地的农户也来收购他育的苗。有的人秋天就提前把定金付好,来年春天过来收苗。种植常规茄子加上嫁接育苗,让张德军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张德军说:“2007年是效益最好的一年,治好了父亲的白内障,还建了3座大棚。以前种地就是春天贷款买种子,秋收卖了钱再还贷款,恶性循环,自打种了茄子学了嫁接技术之后,生活算是彻底翻了身。”
日子过得好了,张德军还像以往一样,整天忙碌在地里,他告诉记者,这地里离不开人,大棚和地里得风雨不误地照看,防病虫害、防烂果还得注意雨水。除了卖苗,张德军家的茄子年产达20余万斤,全部销往大河农产品批发市场。张德军说:“去年我们家的茄子产量高,运输成本就贵了,多亏第一书记孙宝虎帮着协调,大河市场降低了对我们自产农户的收费门槛,帮了大忙。去年茄子产业总收入近20万元,房子也收拾得像模像样,今年还买了辆农用三轮车。生活一天天变好,最大的成就是把儿女都供上了大学,现在幸福且知足。”
本报记者 于佳钰 摄影 李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