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辽宁实践 | 2020-7-21 10:07| 我要分享
7月18日一大早,一辆大卡车停在瓦房店市杨家满族乡台后村半山腰上的养牛场旁,驻村“第一书记”董兴鹏和村党总支书记姜海跑前忙后,协助收购商将9头肉牛赶入车斗。
18.5万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董兴鹏拍了拍手上的土,立即拨拉起小账簿:“每头牛犊一万二,刨去饲料等成本,每头牛能给集体净赚1500元以上。”
姜海笑着接过话头儿:“110头牛陆续出栏,能给咱集体带来16万余元收入。有了钱,村‘两委’说话办事也有了底气。”按照设计,收入的20%留给村里,10%用于扶助困难农户,70%用于村公益事业。
时间若是回到去年2月,姜海可不敢有这样的设计。那时,台后村还没有牛,村民以种植玉米、桃子为主,靠天吃饭,村集体很多年没有收入。
“村‘两委’在一处破败不堪的小平房里办公,窗户都锈死了,阳光照不到屋里。”2018年5月,董兴鹏初到台后村时,眼前这一幕让他吃惊,“我当时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干出个模样来。”
台后村夹在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之间,日照时间短,不适合像其他地方那样搞设施农业。董兴鹏在调研中发现,肉牛市场近年来风险小且利润可观,村里恰好有一个闲置多年的养猪场,何不把它改造成养牛场,发展集体经济?
对于养牛,村“两委”成员中起初有人有顾虑。董兴鹏组织大家多次到周边的肉牛养殖企业考察,通过对肉牛管理、喂养、销售情况的了解,大伙儿心里踏实了,觉得这个路子行。
思想统一了,董兴鹏立即牵头编写了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向瓦房店市申报了产业扶贫项目。经专家审核认可,项目获得11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乡领导也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沟通,又筹集到100万元。
2019年2月12日,牛犊进住牛场。从这一天开始,董兴鹏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牛转,买饲料、配饲料、参与喂养。村民因此给他起了一个亲切的绰号——“牛倌书记”。
把牛养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在饲料配比上走过弯路,有些牛还闹过病。但董兴鹏肯钻研、善学习,问题一个个得以解决,肉牛生长基本上达到预期目标。
“第一年养牛,还是缺经验,不然收益会更高。不过,我相信,下一茬牛的情况一定要好很多。”董兴鹏对村里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近一段时间,利用养牛收益,台后村对村环境进行了整治,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曾经的落后村现在成了许多人眼中的示范村,前不久,瓦房店市十余个村的村干部先后来到台后村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