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过后,天气逐渐变得闷热起来。清晨四点半,东方既白,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大甸子村村民董福军和妻子便早早地来到自家的林下木耳基地里采摘木耳,看着背上的竹筐渐渐装满,董福军的干劲儿似乎更足了,不觉加快采摘的脚步,笑着说:“今年的行情和销量比去年要好一些,木耳只要一晒干就被人订走,不用操心卖不出去。”
董福军曾在外地做一名伐木工人,终日起早贪黑,不得不和工友们吃住在山林间,一年之中只能回家几趟。12年前,在回乡探亲期间,董福军得知乡亲们纷纷依靠林下木耳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就果断地辞去了伐木工作,返回村里种植林下木耳。在种植过程中,一些有经验的村民主动帮忙制菌,下袋,选林地,让董福军的林下木耳事业少走许多弯路。12年间,董福军家的林下木耳越卖越好,逐渐依靠山林过上了好日子。他自己也成了让人羡慕和信赖的“木耳通”。
今年,董福军家又在林地里种下了2万袋菌棒,端午过后,木耳次第成熟,如花儿般绽放于山林之间,送来盛夏丰收的喜悦。据董福军介绍,到目前为止,晒干后的200斤木耳已经为他家带去近1万元的经济收入。
采摘完木耳后,已经临近上午九点,阳光渐渐刺眼,让人感觉异常闷热,汗流浃背。董福军把采摘的木耳摊放在晾晒架上,随后,他又打开滴灌设备,水花朝四周喷射开来,带来阵阵清凉的慰藉。“以前觉得要想挣更多的钱就得伐更多木头,不光累,赚得还少。现在才知道,那想法太单纯,山林才是真正的摇钱树呀!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回想自己从前的伐木生涯,董福军感慨万分地说。
本报记者 肖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