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产业特色成为扶贫“亮色”
——记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花岭村“第一书记”汪洋
初秋时节,当清晨的太阳刚刚爬上山头,本溪满族自治县高官镇花岭村的木耳基地里已经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了。花岭村“第一书记”汪洋正和十几名村民坐在基地里的小板凳上,娴熟地采摘着“肉嘟嘟”的木耳,十几分钟就摘满了一桶。
汪洋自2018年来到花岭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就多了很多“心事儿”,如何让贫困户脱贫、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而后,他带着这些问题,走遍村里的沟沟岔岔,与村干部和村民聊天,了解村里情况。经过反复的考察、学习,2018年底,在汪洋的提议下,该村成立了本溪花岭农商有限公司。2019年5月,该村开始流转土地,发展起了药材和木耳两项特色产业,村民们还可以通过到产业基地出工获得收入,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增收的希望。
在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两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得越来越好。现在,汪洋只要一有时间就去这两个产业基地转转,帮着干干活儿,与村民聊聊天。
“孙大姐,你记不记得这是咱们今年的第几茬木耳了?”汪洋问道。
“当然记得,这是第四茬了,前三茬收了1500多公斤干木耳呢。”
“如果再采摘两茬,大家的收入能有多少?”
“我能收入4000多元。要是一天活儿都没落下的能收入8000多元。”
如今,从贫困户变成“股东”的村民们在木耳基地里一边干活儿,一边聊天,脸上还带着喜悦的笑容。他们看着这些特色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心里也有了底。
“自从村里建起药材园和木耳基地,这里就成了我最牵挂的地方。每天早晚,我都会习惯性地走到这里看看。药材园和木耳基地是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这里的30万棵白鲜皮和5万棒木耳都是我的‘宝贝’,是他们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热情。”汪洋对记者说道。
随着一茬茬黑木耳和药材园中白鲜皮的丰收,村民们的思想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会时不时地跑去找汪洋聊天,打听中药材和木耳种植、管理的各种信息,还有许多村民已经开始自己种植白鲜皮、黄芪等中药材和木耳等经济作物了。
几年来,汪洋还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来美化、亮化、绿化花岭村。如今,村里的路面硬化了,路灯亮了,街边还有花坛和绿树。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更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乡亲们都说,在花岭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本报记者 马兰